第A7版:理论周刊·学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3月17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努力交出探索中国式 现代化道路的宁波优秀答卷

制图 金雅男

    

    

    

    

    观点提示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宁波的批示指示精神,政治站位高;坚持服务“国之大者”,把宁波放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和战略全局中进行谋划,大局意识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民情怀浓;通篇贯穿变革创新的主基调,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怎样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等重大问题。

    

    傅晓

    

    ◇全面认识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背景和意义

    

    

    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是区域一体化发展对宁波的要求,是历届市委接力奋斗的持续,是宁波人民的迫切期盼。

    一、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和中央、省委的要求。早在2002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宁波考察时就指出:宁波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之一,必须起好领跑作用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强化基础、再创优势、建设大港口,发展大产业,繁荣大文化,努力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波的重要讲话以及关于宁波发展的重要批示中,系统阐述了宁波在全球全国大格局中的城市地位、战略定位、发展方位,特别强调宁波要做好港口、城市、产业、开放、创新、文化的文章,为浙江省和全国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省委书记袁家军要求宁波在加快建设三大科创高地上要有新突破、在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上要有新突破、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要有新突破、在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上要有新突破,在推动共同富裕先行先试上要有新突破,在锻造政治过硬、具有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上要有新突破。这就要求宁波要跳出宁波看宁波,在服务全国和全省发展大局中发展宁波。

    二、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要求加快南京、杭州、合肥以及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建设,提升都市圈同城化水平。推动宁波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紧密协作,推进杭绍甬一体化。都市圈的发展要求超越城市发展的地理边界,从区域发展一体化的高度谋划宁波的发展。同时,总结国际、国内都市圈发展的规律,都市圈建设必须有中心城市的带动,而宁波由于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自然要承担起带动都市圈发展的使命,同时要唱好“双城记”,带动浙江更好参与一体化发展。这就需要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充分发挥宁波在一体化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三、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是“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战略深化的需要。为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历届市委先后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国际港口名城等战略构想,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在,宁波舟山港作为全球第一大港的地位已经确立,但是要建设国际强港,必须有发达的都市功能做依托,大力发展现代化港口物流业、航运服务业和与之相配套的现代金融和信息服务业。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海洋资源的优势,推进城市功能升级,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

    四、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是全市人民的热切期盼。大都市是城市发展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不但要求有发达的经济,同时要求有发达的科技、文化、教育、医疗等,让全体人民更好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宁波向海而生,拥有三江三湾,拥江揽湖滨海、枕山临湖面海是宁波百姓一直以来的期盼。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是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增强人民获得感的必然要求。

    

    ◇系统把握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内涵目标和建设路径

    

    

    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宁波放在全国发展大局和战略全局中谋划,体现宁波的使命担当,同时要充分体现宁波特色,回应宁波老百姓的期盼。从这些方面综合考虑,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对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内涵和目标进行了阐述。内涵概括为: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应该是率先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路径、全面展现共同富裕美好图景的大都市,应该是国际大港转化为国际强港、硬核力量充分显现、增长极功能充分发挥的大都市,应该是陆海联动、滨海形态充分展示、人和自然和谐、生态优良的大都市,应该是文化繁荣、社会文明、海纳百川、包容开放的大都市。

    目标具体体现为“六个之都”:一、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实现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数字技术全面渗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带动作用突出,高端人才加速集聚,甬江科创区成为重要的创新策源中心,三大科创高地初步建成。二、国际开放枢纽之都。在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港口和开放优势全面发挥,资源配置枢纽地位基本形成,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引领的高水平开放格局形成,宁波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海陆空交通一体、港区和城区融合发展的格局形成。三、东方滨海时尚之都。着眼于全域空间布局的优化,充分发挥宁波江海相通、山海相映、湾区环抱的优势,把产业、生态、科创落实到空间上,滨海产业大平台、沿湾活力大动脉、四明生态大屏障、甬江科创大走廊有序布局,体现简约海派的城市形象,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天蓝、地绿、水清、海碧的大美宁波新图景得到展现。四、全国文明典范之都。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现代化滨海大都市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包括文化精神、文明习俗等软件,也需要文化地标、文化标识等硬件,同时还要有先进的文化传播能力和文化品牌。“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成为叫得响的品牌,百里三江文化长廊、千里滨海生态走廊成为文化地标。五、城乡幸福共富之都。滨海大都市是人人享受良好的公共服务、三大差距明显缩小、社会结构持续优化、宜居宜业富裕富足的大都市。六、一流智慧善治之都。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需要有相适应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要适应信息时代和数字化改革的要求,形成党建统领、整体智治的格局,德治、法治、自治和智治融合;建立上下贯通、高效协同的五级管理体系,提升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精细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打造“六个之都”是系统性的,需要更新观念,创新理念,以系统性思维塑造变革,以创造性张力推动变革,主要是功能布局变革、发展动能变革、要素配置变革、城乡品质变革、治理模式变革、干部能力变革。“六大变革”是路径,也是目标,回答了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空间优化、功能提升、发展动力、要素保障、城乡风貌、治理模式、组织保证等重大问题,强调港产城文要融合,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以规划为引领,产业、城市和乡村发展共同谋划,人才、土地、资金、数据等资源集中优化配置、治理效能和干部素质共同提升。

    

    ◇深入理解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主要举措

    

    

    突出争先创优进位的主基调,紧扣“六个之都”的目标和“六大变革”的路径,围绕着强引擎、拉长板、补短板、固底板、做样板,把中央的要求、国家战略和宁波的实际结合起来,把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结合起来,提出了十个方面的举措,包括创新引领、产业提升、开放带动、数字变革、城乡(区域)融合、文化繁荣、生态建设、依法治市、整体智治,体现了创新、改革、开放共同推进,港口、产业、城市一体谋划,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共同发展,生产、生态、生活共同提升。注重重点聚焦、基础强固、平台打造、项目支撑、品牌塑造,把大格局、大担当和重落地、重成效完美融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一、强引擎。做强科技创新这个引擎,聚力科技创新大进步,做强赶超跨越新引擎,全域建设高水平创新城市,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宁波力量。把创新策源平台打造、原创性重大技术攻关、迭代升级甬江人才工程、营造开放协同创新生态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突出基础材料、信息数字、先进制造、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突出发挥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突出实施关键核心技术登峰、前沿引领技术2035和重大场景应用三大计划,突出打造世界一流的甬江科创区科创平台和建设一流的理工学院等重点项目,突出发挥大院大所和高校的作用,突出一流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大国工匠和卓越工程师共同培育,突出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最后一公里、完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布局,突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知识产权高地,畅通科技、产业、金融快速链接通道。

    二、拉长板。制造业和港口、实业和开放是宁波的长板,必须把长板拉长,才能进一步体现宁波的担当,实现争先进位。产业发展要聚力产业能级大跃升,建设先进制造新高地,聚焦传统优势产业迭代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扩量、未来产业抢先布局,形成产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超常规发展数字经济,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数字孪生、安全可控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提升产业平台能级,提升三大国家级开发区的战略支撑能力;打响宁波服务品牌,构建和先进制造业配套的服务业发展体系;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再创民营经济新优势。发挥港口优势,要聚力内外循环大畅通,增创开放发展新优势;在双循环新格局下谋划港口发展,促进大港向强港转变,关键是要坚持“港口基础设施、集疏运体系、多式联运体系、中转配送体系、智慧管理体系”并重,坚持国际贸易、港口物流、航运服务、金融支撑共同推进。对外开放对宁波来讲,主要是自贸试验区和中东欧经贸合作示范区的建设,同时要打通内外贸发展的障碍,促进内外贸发展的一体化,建设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三、补短板。相对于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来讲,宁波都市圈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相对来讲辐射带动力不够强,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方面需要持续发力。同时与宁波的经济硬实力相比,文化软实力相对比较弱。要聚力城乡发展大融合,构建均衡协调新格局,全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落实国家规划纲要和省市行动方案,聚焦数字长三角、科创产业联合体、世界级港口群建设,加快建设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沪甬人才合作先锋区两大平台;同时要唱好“双城记”,积极参与全省“四大建设”,健全宁波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机制,加快打造甬舟、甬绍、甬台一体化先行区。要聚力文化发展大繁荣,彰显港城文化发展新气象,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高地,培铸城市之魂,包括坚守红色根脉,实施党的创新理论铸魂、溯源、走心工程;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都市文化魅力,挖掘浙东地域文化底蕴,建设三江文化长廊、东钱湖宋韵文化圈、北纬30度最美海岸带等文化标志性项目;实施名家引育、名品原创、名企壮大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让文化的软实力转化为硬实力。

    四、做样板。共同富裕、生态建设、依法治市,宁波历来走在前列,在这几个方面成为样板是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是宁波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责任担当,又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要聚力为民服务大提质,展现共同富裕新图景,聚力生态环境大优化、塑造全域美丽新风貌,聚力依法治市大深化,促进民主政治新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法治中国先行市。

    五、固底板。守住平安底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证城市安全是发展的底板,也是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重要任务。要聚力治理体系大重构,开辟整体智治新境界,坚持党建统领、整体智治,全面推进治理体系的重构和创新。

    【作者为市社科院(市社科联)党组书记、院长、主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