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阳明画像 |
|
《王文成公全书》影印本 |
明正德三年(1508年)初,一个寒风凛冽的日子,在通往贵州修文县一处名叫龙场的路上,走来了一位脸庞瘦削的中年男子,他就是王阳明,时年37岁,身后跟着三个随从。事情的缘起是他两年前为言官戴铣上疏,遭到奸臣刘瑾的陷害,当朝“廷杖四十”,身陷牢狱五六个月,最后被贬谪到此地担任驿丞小吏。 这是王阳明人生中的一段“暗黑”岁月。 当时,龙场名不见经传,这主仆四人兜兜转转,赴南京,到湖北,又进江西,路上走了好几个月,才抵达贵州地界。在这期间,王阳明在钱塘江边,又遭到奸臣派遣的锦衣卫追杀,幸亏他机智过人,往江中扔了一套衣帽,假装投水身亡,总算逃过了劫难。王阳明特意为这段经历写了一首《绝命诗》:“自信孤忠悬日月,岂论遗骨葬江鱼。百年臣子悲何极?日夜潮声泣子胥!” 王阳明与三个随从好不容易来到龙场,举目四望,却是一片荒凉。这驿站相当于现在地方政府开办的一处“招待所”,驿丞一职,大小算是个在册的政府官员,谁知这里非但见不到一间房舍,竟然连安身之地都没有!无奈之下,王阳明与随从伐木砍草,先搭建了一个茅草棚暂且歇脚。这个茅草棚实在太简陋了,又矮又窄,一天夜里,被一场大风雨掀翻棚顶。后来,王阳明在龙场“龙冈山”上发现了一个山洞,索性把行囊搬来,住了进去。这个山洞就是日后名扬天下的“阳明洞”。 然而,让王阳明更加束手无策的是,他的三个随从此刻都因水土不服生了病。这龙场处于万山丛棘之中,蛊毒瘴疠,与北方和沿海地区的气候相差悬殊,一不小心就会染病!本来,王阳明带来随从,是希望他们能够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而如今的处境却是颠倒过来了,王阳明反过来要精心照顾这三个随从。他先是“自析薪取水作糜饲之”,随从们疾病虽然渐愈,但神情始终萎蔫不振,王阳明“又恐其怀抑郁,则与诗歌”。三个随从还是闷闷不乐,愁眉未展,这使王阳明陷入了困境。他坐在山洞前一块大石头上,呆呆地想了半天,忽地想起了家乡戏,随之口中轻声哼唱起“复调越曲,杂以诙笑”。 这里的“复调越曲”,就是当时流传在浙东一带的余姚腔,其中唱词以宋元古本《赵贞女》最为盛行。大诗人陆游曾写过一首赞美之诗,名曰《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由此可见,宋元古本《赵贞女》在浙东民间流传十分广泛,达到了童叟皆知的程度。尤其是到了晚明,由元末大戏剧家高则诚在宁波栎社瑞光楼上撰写成稿的《琵琶记》,更是各路戏班竞演的戏目。想必王阳明自幼对这类“复调越曲”非常偏爱,张嘴就能吟唱几句。比如《琵琶记》第三十出中的“谏父”唱词:“孩儿,夫言中听父言违,懊恨孩儿见识迷。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但这几句唱词毕竟太文绉绉了,难以引起三个随从的共鸣,王阳明又“杂以诙笑”补之。 这里的“杂以诙笑”指的是一种以表演滑稽故事为主的傀儡戏,几名优伶粉墨登场后,常常借题发挥进行讽刺。据说有一次秦桧过五十大寿,叫来一个傀儡戏班演戏。优伶们先是赞扬了一番秦丞相力主与金兵议和的“功德”,接着一个优伶突然掉下了戏冠,露出脑后两束发辫,开口问大家:“诸位知道在下今天梳的是什么辫子?”众优伶立刻接口答道:“这不就是‘二圣’辫吗?可气的你,早把‘二圣’(暗指被金兵俘虏去的徽、钦两帝)忘在脑后了!”这一串诙笑之词,弄得秦桧大吃哑巴亏。 “复调越曲”再“杂以诙笑”,竟然使三个随从忧郁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此情此景,让王阳明无限感叹家乡戏的神奇,赞誉戏曲是一帖“始能忘其为疾病夷狄为难也”的良药。 在日后成稿的《王文成公全书》里,王阳明把这一段人生路上“暗黑岁月”的奇葩经历,做了较为详尽的文字记录。另外,王阳明还专门在全书十九卷中,替傀儡戏写过一首观后诗:“处处相逢是戏场,何须傀儡夜登堂?繁华过眼三更促,名利牵人一线长。稚子自应争诧说,矮人亦复浪悲伤。本来面目还谁识,且向樽前学楚狂。” 十年后,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王阳明驻守江西赣州,此时他已晋职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八府一州,带兵荡平四省盗贼,最难啃的硬骨头就是浰头九连山上的贼首池仲容。王阳明施了一个“欲擒故纵”之计,他先争取池仲容的信任,派人前往浰头贼穴赏赐牛羊、酒水,以表达朝廷宽容之心,然后又邀请对方前来。正月初三夜晚,赣州城内张灯结彩,鼓乐大作,王阳明请来各路戏班,众优伶尽数献演拿手好戏,热闹非凡。池仲容不知有诈,带着近百名护卫进城叙话。王阳明陪着他一道沿街巡景,走到每一座戏台跟前,都要停下脚步,举首观赏演出。王阳明对优伶们的表演一一进行指点,甚至有时还忍不住高声吟唱几句。这使池仲容兴致盎然,开心得不知东南西北了。直至池仲容进了祥符宫后,才感觉到气氛有点不对头,自己身后的护卫忽地不见了踪影。但为时已晚,他被埋伏的士兵取了首级。贼首池仲容被诱杀,盘踞在九连山上的众匪徒顿时作鸟兽散,浰头之盗贼也就一扫而平! 王阳明班师返朝时,先犒赏各路戏班,然后又与赣州官员邢太守等人游玩了著名景点玉石岩。他见玉石岩酷似当年龙场那个山洞,禁不住提笔书写下《平浰头碑》,又赋诗一首《再至阳明别洞和邢太守》。 此时此刻,阳明先生一定想起了他用家乡戏当良药治愈随从的有趣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