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教化,可以说是中国戏曲的生命密码,历来受到各个朝代文人们的重视。王阳明在他的著作《传习录》中答客问曰:“《韶》之九成,便是舜的一本戏子,《武》之九变,便是武王的一本戏子。圣人一生实事,俱播在乐中,所以有德者闻之,便知他尽善尽美与尽美未尽善处。若后世作乐,只是做些词调,于民俗风化绝无关涉,何以化民善俗。今要民俗返朴还淳……使愚俗百姓人人易晓,无意中感激他良知起来,却于风化有益,然后古乐断次可复矣。”这一段话里特别强调“播在乐中”四个字,从而道出了戏曲创作的真谛。 无独有偶,黄宗羲也在一首《听唱〈牡丹亭〉》诗中写道:“掩窗试按《牡丹亭》,不比红牙闹贱伶。莺隔花间还历历,蕉抽雪底自惺惺。远山时阁三更雨,冷骨难销一线灵。却为情深每入破,等闲难为俗人听。”提倡的也是这种真性情。黄宗羲对于“性情”两字自有他独特的见解,情至之情,即是真性情,无情之辞,外强中干。他在《论文管见》一文中写道:“古今自有一种文章,不可磨灭,真是天若有情天亦老者。而世不乏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皆以大文目之,顾其中无可以移人情者,所谓刳然无物者也。”此外,黄宗羲对戏曲音律亦颇有研究,写有《答刘伯绳问律吕》《乐府广序》等。他还特别关注推崇普通老百姓的戏曲活动,赞誉为“街谈巷语,亦化神奇,得元人之髓”。明天启六年(1626年)闰六月,时逢余姚城内举行庙会,盛况空前,黄宗羲即写有《姚江春社赋》,详尽描绘庙会的形式、内容、规模,内中还有民间的演出技艺,它是研究明末浙东地区民间戏曲和风俗活动的极好史料。 两位大圣人关于戏曲的要诀与文论,不但影响了明清两代的梨园弟子,对现代剧作家亦有很大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