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明清梨园戏台演艺图 |
孙仰芳/文 中国戏曲,自宋元年间诞生以来,浙东的演出十分昌盛。据清代《慈溪县志》记载:“宋时,城内东西廓皆有勾栏戏台,歌鼓之声不断,台之四面皆楼,楼前商泊云屯,往往于楼上宴乐。”至于明清时期,热闹景象更是出乎后人的想象。戏曲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段和独有的审美特征,寓教于乐,寓情于理,敦本淳俗,崇本扬善,深受老百姓喜爱和欢迎。与此同时,它也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然而,从事戏曲演艺者在封建社会被唤作“戏子”或“伶人”,社会地位卑微,入了“下九流”的贱籍,终身难以摆脱。不过,尽管如此,历朝历代一些有良知的文人雅士,却不受那些封建礼节的束缚,欣赏、夸赞甚至热情地执笔歌咏“戏子”。 宁波的两位大圣人王阳明与黄宗羲,在他俩恢宏灿烂的一生中,也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