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时评/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3月30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人说“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

    

    

    张 弓

    

    记得去年的“5·20”,某媒体上有个醒目的标题——“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是讲爱的地方”。前几天,又见到一位熟人的公众号文章——“家到底是不是讲道理的地方”?上网搜搜,类似的讨论还不少。看来,“家是不是讲道理的地方”,眼下确实是一个问题。

    家究竟是不是讲道理的地方,我的回答当然是“是”而不是“非”。

    古人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社会的存在、运转和发展,需要理论的全方位支撑。没有理论的进步,就不会有社会的进步。这里所讲的理论,既包括政治理论、经济理论、军事理论,还包括科学理论、文化理论。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其间必定经历宣传、讨论甚至斗争。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如果不能接受、参与、实践正确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难以适应和融入所处的社会。

    也许有人会问,你所讲的这些高大上的道理,与三五口人的小家庭有什么关系,我的回答是“大有关系”。我们的共和国建立70多年来,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其间的理论、政策及其实践,与每个家庭的生存状态和个人发展,无不息息相关,怎么可能不参与呢。

    举一个眼前的例子。发生在遥远地方的俄乌冲突,看起来与中国的小家庭浑身不搭界。可是,尽管无人号召、无人布置,我们的大多数家庭对此密切关注、热烈讨论。因为大家明白,俄乌冲突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而国家利益,又与每家每户密切相连。所以,俄乌冲突成为家中议论的热点,再正常不过了。

    除了事关国家的大道理,还有很多“小道理”,也是每家每户祖祖辈辈一直在讲着的。孩子很小就知道,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可做,什么人是好人、什么人是坏人。这些判别是非的标准,是父母耳提面命教导和影响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正是这样代代相传,才能如此长盛不衰。做人做事的道理,永远是家庭的必修课,差别只在于讲得多讲得少、效果好效果差而已。

    家庭成员在学习和工作上遇到问题,家是个可以获得疏解的港湾,其中除了安慰之外,更重要的是从道理上帮助分析,提供应对的方法和途径。这项功能,即使是再好的朋友,也难以替代。

    日久天长,家人、亲朋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摩擦。处理这类矛盾,免不了要讲些道理。只有从理上达成共识,才能使矛盾从根本上得到化解。

    认为“家是讲爱不是讲理的地方”,是把“情”与“理”对立起来了。“情”给人的感觉是热乎乎的,“理”似乎就是冷冰冰的。实际上,情与理不仅不是互相排斥,而且可以相互促进。情理交融,更有力量。同样一个道理,满腔热情地讲与照本宣科地说,感染力大相径庭。还因为家庭成员之间有深厚感情,讲道理时自然会更注意方式方法。比如,小辈向长辈讲道理,或者长辈向小辈讲道理,会特别注意态度、时机和对方的接受能力。有些道理,并不总是口头表达,而且身体力行,所谓言传身教,因为那样效果更佳。

    产生“家是讲爱不是讲理的地方”的误解,还可能与我们在一些公共场合不善于讲道理有点关系。单位里领导做报告,学校里老师上政治课,不少是空话连篇、套话堆砌……如此这般“讲”法,不仅家庭不需要,社会上也不欢迎。

    由于年龄、经历、职业、学识等差异,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现象。现在科技发达,信息渠道多元,“一致同意”的情况,越来越少了,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所以,作为长辈,还是要民主一点,允许有不同看法,非重大原则问题,不必强求统一。作为小辈,还是要多尊重一点长者,对其教诲,多从正面理解。

    在某些情况下,因为观点不同闹到关系对立甚至离婚、脱离关系的事,曾经发生过。那是特殊历史时期的极端个例,不足为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教是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营造既有情又讲理的良好氛围,不仅关乎“小家”的幸福,而且影响“大家”的命运。所以,讨论讨论家要不要讲理、怎么讲理,很有必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