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锦锦 葛振峰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保持全国领先”,作为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的一项重要指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在强链补链、解决“卡脖子”难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加大力度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快宁波制造业“大优强、绿新高”发展,助力宁波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 一、锚定专精特新需要更多社会资本助力优化融资渠道 宁波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2家,仅次于上海和北京,占浙江全省的38.72%,培育成效显著。而从相关企业上市数量看,宁波上市“小巨人”企业数量、市值规模同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事实上,宁波“小巨人”企业上市潜力明显,且对上市辅导培训与融资需求较大,锚定专精特新发展需要利用好资本市场。 进入新发展阶段,金融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要实现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成长,必须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强制造”的功能,尤其是利用好全面注册制改革下的资本市场。要以甬股所和北交所宁波服务基地为依托,加快建设沪交所宁波服务基地和深交所宁波服务基地,精准开展面向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特色融资活动,优化专精特新企业专属综合性金融服务,提升专精特新企业上市覆盖面和融资效率,加强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优质金融机构等主体典型案例宣传,提升宁波资本市场裂变效应。同时,要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抓住上市、并购重组契机,开展横向、纵向产业链并购重组,补短板、促强项,加快推动社会资本注入。 二、锚定专精特新需要坚持创新驱动促进迭代升级 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持“小巨人”数量全国领先,需要创新激励、创新平台和创新环境等的支持。宁波182家“小巨人”企业中176家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占比、平均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有待进一步提升。 为此,锚定专精特新发展需要支持并推动企业持续性创新。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唯有进一步强化创新,才能更好地保持发展优势,才能持续专注并深耕产业链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要以标志性成果产出为导向,进一步完善政策扶持机制,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扩大研发人员引进,供需两侧协同推进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等变革,促进迭代升级。要进一步扩大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辐射范围,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同甬江实验室、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平台协作,加快开展成果推介、技术培训、专家问诊、关键技术研发和产线建设等合作。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通过线上线下媒体开展专精特新企业成长经验、企业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等主题宣传。 三、锚定专精特新需要精准引才留才强化人才支撑 据统计,近5年来我市新引进大学生67.28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29.99万人,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列。到2025年,要培育2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需要系统化、梯队化人才培养。强化专精特新企业人才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专精特新企业设立企业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研发机构,推广“宁波经验”典型案例的企业人才管理范式,持续加强高层次人才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人才战略支持。 为此,锚定专精特新不仅需要依靠科技创新,还需要依靠人才支撑。人才是建设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的关键支撑,也是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应坚持以甬江实验室、宁波大学和新型研究型大学为依托,大力培育新材料、工业互联网、生命健康、专业服务等专精特新企业紧缺急需人才。要进一步完善产教研融合联动机制,开设专业方向人才建设,支持急缺专业人才联合培养,增强人才建设内部“造血功能”。要以营造一流环境为目标,整合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对接本土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专业领域中职院校,精准匹配专精特新企业用工需求。 四、锚定专精特新需要推动数字赋能创新智能 从2021年上半年的统计来看,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增长39.6%,其中制造业和服务业增速分别达到42.6%和27.3%,高技术产业增速26.1%,数字赋能增速明显。当前,通过数字赋能制造、智能制造升级已成为宁波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专精特新企业凭借其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优势,成为数字赋能创新智能的引领者。 为此,锚定专精特新需要坚持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方向。数字与智能赋能,是专精特新企业提升企业“护城河”、抵御或降低全球经济格局变动等风险的有效手段。推动数字与智能赋能,要基于城市产业链整体协同推动,需要积极推动单项冠军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等之间联动,引导产业上下游配套协作、行业生态构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效率。要提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调研、项目实施和培训管理等技术支持,开展从转型意识、项目规划和实施到数字化管理等系统化培训,强化中小企业数字与智能赋能意识。 【本文为市社科研究基地课题“宁波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成长机理及对策研究”(编号:JD5-FZ142)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财经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