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4月15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疫情下的“夜总会”成居民主心骨

    

    

    张 弓 

    

    这几天,上海一位居民区书记的辞职事件,在网上传得很热。

    他叫马胜烨,一位“奔六的小伙”,是上海市黄浦区海悦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疫情瞬息万变,突发情况成常态,他架了张行军床,连续20多天睡在办公室,转运病人,组织检测,接发物资……大家调侃他的办公室成了“夜总会”——只有夜里才有时间开会。

    引发他辞职的,倒不是工作累。

    小区居民排队做核酸检测,几幢楼的人全下来了,地方小,挤得近,有居民不满了,“你是怎么安排的,你这种人怎么有水平在这里做书记?”人民日报记者李泓冰采访他时,马胜烨眼眶红了几次,陪同采访的街道干部也跟着擦泪。

    压垮人高马大马书记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有个群发泄不满,把他“踢”了出来,于是,他的情绪濒临崩溃,深夜,他一字一句地敲下了辞职信《致海悦居民》。

    令马胜烨意外的是,第二天一早,网上转疯了。街道党工委书记闻讯赶到居民区,见到他后,一句话没说,把他紧紧抱住,“老马,你一定要挺住”。已经冷静下来的老马回答:“您放心,我一定会坚持下来!”

    更让老马没想到的是,一名业主在网上设立共享文档,众多居民“接龙”留言,两个小时,200多条留言,合计1.5万多字——“马书记加油!”“马书记挺住!”“海悦需要你!”满满都是对马胜烨的挽留和对社区志愿者的支持。

    含泪读完相关消息,我的第一感觉是,在这次抗疫斗争中,最最辛苦的,除了冲在一线的医务人员,就是这些基层工作者。

    除了马胜烨,上海媒体报道过的居村党组织书记,还有累得声音沙哑的徐汇区田林十三村党总支书记苏嵘,黄浦区江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林龙全……其他地方的疫情,也许没有上海那么严重,但那里的居委会干部和志愿者的工作状态,也是没日没夜、任劳任怨。

    基层工作者,工作生活在居民区。上面的决策部署,靠他们去一件件落实;业主的疑问不解,靠他们去一一解答;居民在疫情中遇到困难,不管是该他们管的,还是不该他们管的,都要尽力帮助解决;甚至有的居民有了怨气,也只能向他们发泄——因为他们是居民身边的领导。

    这次疫情来势之猛、时间之久、危害之烈,可称之为百年未遇。他们有的年富力强,有的年轻力壮,但都生活在和平安定时代,缺乏应对突发事件、重大灾害的经验。所以,或因考虑不周,或因人手紧张,或因指令多变,或因信息不通,处置欠妥、失当的情况,随时在发生。但他们可贵的担当精神、牺牲精神,始终占据着他们内心的主导地位。所以,作为他们的服务对象的居民,应该给以充分谅解——有什么不当之处,有哪些更好的主意,好好说,别恶言相向、冷嘲热讽,令闻者伤心。

    同理,灾难中的居民,因为日常生活被打乱,尤其是其中的老弱病残孕,更是困难重重,饮食不能保证,有病不能治疗,甚至购药也成了问题,因而心情变坏、说话难听,但是他们的内心,其实也是明白的。马胜烨的辞职信发出后,居民们两小时1.5万多字的留言挽留,就是最好的表白。

    大灾当前,团结对敌,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之千古奥秘。对在抗疫中玩忽职守的、趁火打劫的、造谣生事的,无疑必须坚决予以揭露打击,而对于站在同一条战壕里的自己人,遇到不如意之事,多想想别人的难处、别人的付出,互相体谅,方显伟大的民族凝聚力。

    大灾不仅考验政府的能力,还检验每个人的素质。有次打的,与出租车司机聊到抗疫中的一些不好现象,司机说:“我们帮不上什么大忙,但至少不要添乱。”这句话打动了我,下车时特意问了一下司机“贵姓?”他说姓姜。正因为国人中的大多数,像姜师傅一样明白在大灾面前该如何做人处事,我们的抗疫工作总体上效率极高、配合极好,为战胜病毒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研究机构都在预测疫情的尽头,人们都希望早日驱走阴霾回归自由,但估计人类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真心希望,面对尚在肆虐的灾难,我们继续手拉手、肩并肩,抱团挺住。只有抱团,才能挺住;只有抱团挺住,才有最后胜利。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