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4月19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篾匠余师傅

    

    

    

    

    江南多修竹,于是,江南也多竹器。曾在一位朋友的私人博物馆里看到过一些古老的竹编制品,精致的款式,结实的做工,泛着人工无法调制而只能由时光浸润出来的赭红色泽。这些来自民间的竹编制品,无论是最初的实用性,还是如今华丽转身被陈列在橱窗、被摆放在几案上作为装饰物,无不显现着竹艺编织的魅力。

    第一次碰到余国定师傅是在2020年6月23日10点18分,镇海城关的向辰公园。当时给他拍的照片里留存了确切的时间信息。10点以后,聚在向辰公园里跳“蹦擦擦”交谊舞的舞伴们刚好准备歇脚回家烧午饭,余师傅的出现吸引了一帮有怀旧情结的大叔大妈们。他挑来的竹篮做工精细,看上去很扎实;他带来的竹匾不大不小,合适放在防盗窗里面,春天晒晒笋干,冬天晾晾鱼鲞,天然材质绿色环保。

    我蹲在边上听他们讨价还价,一边用手机拍下竹器被挑挑拣拣、在顾客的手里传来递去。听余师傅讲,这些竹器都是他自己编的,跟批发市场“行”来的毛糙货不一样。原来,余师傅真正的身份是篾匠。

    那天跟了余师傅有半条街,得知他是澥浦十七房人氏,70多岁,做了将近60年的篾竹活。余师傅一般在十七房菜场自产自销,做出来的东西多了,也会去骆驼、贵驷等地售卖,来镇海城里,一般是天气晴好的时候,权当是到城里厢走走逛逛看看。

    过了些日子,我特地去十七房菜场边上寻余师傅。运气不错,那天他刚好没有外出,像是在候我似的,而我也没有询问任何人,仿佛事先有了定位,径直过去,一眼就看到坐在竹椅子上编竹篮的余师傅。

    回忆起当年学手艺,余师傅说那可没少吃苦头,师父要打要骂极其严苛不说,篾匠这一行,首先练的是“蹲”功,补箩、打篾簟,哪个不得蹲在地上一整天?一起学艺的都是十几岁的毛孩子,哪个耐得住性子?哪个吃得了蹲到脚麻、无法站立的苦?“蹲到哭!”而且篾匠这一行需要细心、耐心,性格毛糙的人是不适宜干这个的。余师傅自小身体单薄瘦弱,父亲担心他干不了重活,就想着让他去学一门能养活自己的手艺,就这样,余师傅初中没毕业就去当学徒,从此与竹子扯上了关系。拜的师父当年刚好六十岁,祖籍宁海黄坛,是澥浦这边篾匠行里的一把好手。

    在塑料制品还没有大规模渗透我们的生活之前,竹制品与我们的日常息息相关。坐的竹椅,乘凉的竹躺椅,夏日床上铺的篾席;厨房里买菜、盛物的竹篮,盖在饭桌上的食罩,盛冷饭的饭筲箕,淘米的淘箩,架在锅里蒸东西的羹架,刷锅用的洗帚,扫地的扫帚,连热水瓶的外壳也是竹编的;家用晾晒物什的团箕、笸篮;农家晒谷子用的篾簟,盛谷子的箩,畚谷子的畚箕,筛米的米筛,挑东西的扁担、抬东西的杠棍,收集碎草绒的筢……可以说,竹制品在当年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上个世纪60年代,余师傅进入澥浦综合社。澥浦综合社成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地的一些手工艺人比如木匠、漆匠、篾匠、泥水匠、鞋匠、裁缝等都集中在这个综合社里,综合社设有门市部,接一些上门定制的活,也会去三北、慈城、范市一带揽活。全盛时期,篾竹工匠既要承接新品定制,又要接修修补补的活,“生意”多得忙不过来,那时的篾匠很是吃香。后来,装运谷子的夹箩被塑料编织袋取代了,农村里的一些晒谷场浇注了水泥地坪,谷子直接倒在水泥地上晾晒,篾簟的需求量骤减,篾匠的业务逐日清淡。可以说,余师傅经历了竹篾制品与当时人们的日常“息息相关”的岁月,也见证了竹篾制品的逐渐式微。

    有段时间余师傅也曾离开过篾匠活。那年镇里办水泥厂,余师傅能写会算,就被派去跑采购,而且在采购这个位子上也慢慢干得得心应手,本以为从此就跟篾匠活“脱钩”了。但后来,师父年纪大了,干活力不从心,综合社负责人征求余师傅的意见,问他能不能再回来。师父没有后人,需要有人照应,接替师父的活,照顾师父、养老送终成了余师傅义不容辞的责任。

    再后来,澥浦综合社解散,余师傅被分配到庄市皮件厂,后又被并入镇海针织印染总厂。余师傅没有在单位干到退休,52岁那年,他停薪留职了。一方面,单位离家实在是有些远,来去不方便;另一方面,单位里的活无论哪一样都没有手头的篾竹活干得顺手、干得舒心有成就感。

    如今,余师傅早已到了退休年龄,每个月几千元的退休金足以养老,但他还是闲不住、放不下手里的活,上山选竹,破料、劈篾、编制,走街串巷推销、售卖,更多的是图一个开心与满足。一整个流程中耗费的精力,几十元、几百元的劳务费根本无法弥补,但当顾客们满心欢喜带走那些自己精心编制的竹器时,余师傅感觉自己还被认可着、仍然被需要着,这是余师傅所看重的。喜欢竹子的清香味道,喜欢篾片在指间跳跃发出的摩挲声,余师傅这辈子算是跟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么多年过去了,经余师傅手的竹子怕早已蔚然成林了吧!

    最近一次遇到余师傅是2022年3月23日,我去菜场买菜,看到挑着竹器的余师傅,便跟他打招呼。我戴着口罩他居然也能一下子认出我。我说,余师傅,你好像胖了。他说,小王,我身体不太好,前段时间在医院住了好几个月,医生说是脑梗。我再仔细一打量,余师傅的腿脚似乎也不及以前灵便了。我说,余师傅,你要保重,不要老是蹲着干活了……正拉着话,市容管理的人来了,是一位穿着制服的年轻小伙子,轻轻把余师傅的扁担抽走了,态度和蔼地跟他说,街上不能随意摆摊,扁担叫他自己去城管队取。我想追上去跟人说说好话,把扁担要回来。余师傅摆摆手说,随其类,拿走就拿走,我回去再削一根。哎!还好他是篾匠,做一根扁担对他来说不是难事。这样想着,总算放下心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