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艺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4月26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与云俱闲

——读王葱葱山水画

▲《王安石游钟山图》(扇面)
◀《仙谷云瀑图》

    王葱葱,女,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鄞州区美协副主席,浙江画院专职画师。《寻隐记——王葱葱壬寅水墨个展》近期在鄞州吴永良美术馆开展。

    

    方向前

    

    当代浙派山水画大家曾宓认为:绘画的技艺只是一种表现能力,就艺术效果而言,属于低级趣味,只有将这些技术融进感觉,升华为感悟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时,才能真正发挥技术的作用。曾宓先生强调了画家绘画中的情感与表达,认为艺术作品是画家内心审美活动的迹化。

    王葱葱山水画风格上有别于中国古典传统山水画,表现手法上更多地吸收了西方绘画中的一些元素,注重物象的质感与明暗,画法细腻,尤其借用了水彩画法的一些语言,她笔下的山水画呈现出淡逸、空灵、清静之气象,画家以平静淡泊之心,追求心中的隐逸、禅意与诗境的山水之境。

    “寻隐记”是画家近期个展的一个主题,题中折射出作者山水画的审美内涵及内心向往。王葱葱曾在高校教书,后调至东钱湖畔的沙孟海书学院任专职研究员,几年后又调入浙江画院成为专职画家。几次“变迁”,传递出王葱葱对绘画的执着与热爱,她想从烦躁的杂事中挣脱出来,过自由与简单的“归隐生活”,静下来纯粹地画画,如她所言:“选择的是一条至真至难、苦中作乐的放浪山水之路。”

    历代山水画的发展与隐逸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从唐代王维、元四家至清四僧,文人画家无不具有归隐之经历,被后世视为归隐最彻底的吴镇、倪瓒、弘仁等,其山水画最得文人画之精髓,画格超逸,历代书画藏家也常以是否拥有这些大家之作来定格调的雅俗。文人画家在生活上选择归隐,在绘画审美上也与当时院体绘画有迥然不同的风格,从作品内涵到画家的生活方式,都表露出远离“仕生活”而归隐山林的意向。王葱葱的内心深处应该也隐藏着这种归隐之心。她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文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与艺术的感怀:“万物静观皆自得,有一颗澄怀观道的静心是艺术创作的前提与基础,在充满物质诱惑的年代,要始终怀有一份淡泊的心境实属不易。”在如今“嘈杂”的年代,这份心境对艺术工作者来说极其珍贵。

    恬淡清静是王葱葱山水画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老庄哲学体系中,把“淡”视为一种朴素的、天然无饰的美,如“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庄子),“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老子)。苏轼也把清淡之气尊为艺术中的高格,他认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先贤们眼中的“淡”,不仅是作品形式上的淡雅,同时指向画家内心深处的淡泊,淡泊是脱去匠气、人间烟火气后的气息,它既强调平淡、朴素之美,也注重自然、本色之美。

    观近期王葱葱的山水画,画得似乎比以前更“清淡”。如《仙谷云瀑图》(2021年,187㎝×388㎝),大片淡墨成为作品色泽主基调,画面带给人的感觉是淡远、空幽、缥缈。整个山体由巨石与云雾组成,画家对巨石的描写较为细腻,几乎全用淡墨来皴、擦、勾、染,淡淡的山石具质感,亦有厚重感。近处石景,色泽虽比远石要深些,画家巧以“淡”法处理。作品中的溪流、山树、远瀑也用淡色来表现,整幅画面有层次,也有对比。这种“以淡为主”的审美特点,在王葱葱近年的山水画创作中占了很大部分,如作品《含羞瀑》(2020年,138㎝×210㎝)、《幽谷白石系列》(2020年)、《晓雾松风图》(2021年,187㎝×97㎝)、《幽境溪谷系列》(2019年)等。水墨渲淡是山水画审美的最高境界,可以看出,王葱葱山水画取法“淡”则,追求的是“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清淡之境。

    淡者静,静之境象与清淡的审美意味息息相通,物象之静源于画家的内心之静。陶渊明在《归田园居》中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静”是到达平淡之境的必由之路,反之,平淡与归隐亦能营造清静之境。王葱葱山水画用“淡”的手法,以自我淡泊与归隐之真,观察、体味物象之真,画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渗透着画家的思想和感情。画家妙造静境,赏者自然能清心静心。

    笔取其气,墨取其韵,墨以笔出,笔以墨显。王葱葱山水画发挥了她擅用墨、长用水的优势,其山水画面有空蒙淡逸的韵味,她所描绘的江南山水,绰约多姿,水墨淋漓,而其笔下的北方山水又有茫然荒疏之气象。如创作于2021年的《晓雾松风图》(187㎝×97㎝),描写的是江南山景,除近处松林画法以骨法加水墨烘染外,中景、远景山坡均以淡水墨来表现,山坡连绵,若隐若现。近景平坡则用稍深的墨色烘托,由近至远,墨色也由深至淡,层次感较强。在这种水墨表现中,王葱葱巧妙借鉴了西画中的一些水彩画技巧,甚至用水彩画笔等工具,恰到好处地把控纸、笔、水、墨之间的关系,最后达到理想的水墨效果。所以,在她的山水画中,似乎有水彩画的清新明快与淋漓通透。潘天寿先生说过:“用墨能得淡中之浓,浓中之淡,即淡而能浑厚,平而不平矣。”在山水画墨法上,王葱葱下了很多功夫。

    王葱葱有一部分山水画借鉴了宋马远构图法则,所描写对象非全景式山水,而截取山水中的一景或一角进行细致刻画,小中见大,以一角或半边景物来表现广大空间。如作品《幽溪图》(2021年,138㎝×34㎝),仅取山谷深处的一段溪流,表现山的幽深,溪水的静澈,来表达隐逸的意境。又如《幽境溪谷系列》(2019年,205㎝×70㎝),取山溪之局部,描绘出溪石的各种形态与丰富质感、溪水流动时的变化,流水清澈,画面看不到溪流的尽头,但能引人遐想。另外,在小品《月夜》(2021年,27㎝×24㎝)中,画家选择山峦一角,朦胧的夜晚、高挂的月亮与山峦间的一棵小树,上下互为照应,营造月夜中山的宁静与幽美。

    笪重光曰:“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意。”王葱葱山水画常以“虚实相生”来展现不同的山水之美,营造山水隐逸之意境。中国画重“留白”,须善于“计白当黑”。王葱葱山水画构图上有个特点是画得满,但她又善经营画面“虚实”,通过巧用虚实黑白关系,使画面满而不挤,达到气韵生动、虚实相生的效果。如巨作《仙谷云瀑图》,作品四角都画得很满,几乎没有留白,这本是中国画之大忌,但画家通过物象的色泽深浅来化解这个问题。画的右上角大片淡淡的石与云雾,与画下部稍深的山石形成对比,一虚一实,以虚映实,以实显虚;另外,以云雾、瀑布、光影等巧妙地留白或淡化,呈现作品的通透与空灵之美。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