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艺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4月2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到暮年学陆游

    

    

    

    

    以前看过越剧表演艺术家范瑞娟和吕瑞英合作的一部越剧电视片《沈园绝唱》,讲的是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故事。这戏给我一个特别深刻的印象是:陆游不快乐,他非常悲苦。犹记得该戏最后一幕,须发皆白的诗人再次来到沈园,此间草木凋零,一派萧瑟,唯有缀满苍苔的墙壁上还留着那阕断人肝肠的《钗头凤》。

    陆游的晚年也许的确过得不那么舒心。但善于表现才子佳人题材的越剧着重突出了他的爱情遭际。事实上,彼时陆游内心的伤感并没有肤浅地停留在个人早年的情感挫折中,他的痛苦更多来源于家国之难。身在山阴,北望中原,王师何日能够凯旋?然而,陆游虽生逢乱世,却活了86岁,这绝对算得上古人中的寿星了。不少学者研究过陆游长寿的原因,而我认为,这有赖于诗人那种令人钦佩的健康心态。

    陆游写了很多诗,留存下来的就有近万首。古代诗人作诗,并不是单纯当文学作品在创作,他们写诗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诗的性质很驳杂,有点接近于“日记”“手记”,甚至于“便条”。所以从那些诗句中,可以读出很多诗作者真实的生命状态。虽说陆游离开我们已有八百多年,但他在诗中显现出来的观念和情感,仍可作为今人思考自我状态的一种镜鉴。

    李贺说“少年心事当拏云”,陆游年轻时也有过类似取得功名后报效国家的壮志。可惜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误解了陆游。我曾觉得他不够刚强,颇为软弱,有点像《孔雀东南飞》里的焦仲卿,连自己心爱的妻子都留不住。母亲让休妻,他就真休了,一点男子汉的主见都没有。后来看了关于陆游的传记方感悟:评价一个人不能如此片面和武断。

    其实在晚年陆游身上,显现着一种难能可贵的潇洒与豁达。他在一首《渔夫》诗里写道:“团团箬笠偏宜雨,策策芒鞋不怕泥。”箬笠芒鞋,行走自如,带有快意情绪和自如情态。还有一首同名诗作中的句子,更加无拘无束:“数十年来一短蓑,死期未到且婆娑。敲门赊酒常酣醉,举纲无鱼亦浩歌。”我特欣赏“死期未到且婆娑”一句,“婆娑”两字简直是神来之笔。“敲门赊酒常酣醉,举纲无鱼亦浩歌”,意译过来为:咱小酒喝着,小风吹着,无忧无虑,哪怕去网鱼,毫无收获,也照样小曲哼着,乐乐呵呵!

    作为一个关注民生的文学家,陆游书写着自己的生活,也发现着别人的喜乐。古人的日子可能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既单调又乏味,但看陆游的诗:“市桥压担莼丝滑,村店堆盘豆荚肥”“邻家人喜添新犊,小市奴归得早蔬”,市井画面鲜活生动,特别有烟火气,而且还带有浓浓诗意。那种在我们俗人眼中再庸常不过的场景,到了诗人笔下,霎时优雅起来,成为值得审美的对象!

    我想,陆游后来是达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吧。直白点说,是保持了一颗平常心,但这颗心七窍玲珑。譬如年纪大了,谁都会生病。当下很多老人就成天担心自己的健康得不到足够保障,于是产生焦虑,然后便乐衷于购买各种保健品。甚至还因此落入诈骗圈套。那么陆游是怎么想的呢,他说:“玉函肘后了无功,每寓奇方啸傲中。衫袖翫橙清鼻观,枕囊贮菊愈头风。”从这首《示村医》中可以看出,诗人不相信什么奇方妙方。他还说“屏除金鼎药,糠秕玉函方”。用药讲究的是对症下药,药材并不是越名贵越有用。

    对物质,陆游的态度同样无比豁达。住房是“三间茅屋已太宽”,衣着为“黎布敌纯棉”,美食就“地炉篝火煮菜香,舌端未享鼻先尝”……他安贫若素,自得其乐。这份简单快乐背后是对生活的由衷热爱。说到美食,笔者不妨再赘言几句:住在浙东沿海的诗人自有他的家乡口味,他喜欢海鲜,对鸡鸭鱼肉也存浓厚兴趣,还将它们一概入诗:“蟹束寒蒲大盈尺,鲈穿细柳重兼斤。”“社日淋漓酒满衣,黄鸡正嫩白鹅肥”。相比之下,现在不少老人就过于讲究了,老觉着年纪大了,身体不如以前了,这个不能吃,那个也不能吃。其实在坚持科学的前提下,饮食摄入没必要弄得太过谨小慎微。保持一份乐观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远比你少吃几颗糖、少吃一勺盐对身体更有助益。

    生活是很难的,哪怕人到暮年,已有了足够多的经验阅历,也不一定万事通透。那么读一读陆游,学一学陆游吧,或许会有所帮助。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