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东华 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亲民”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哲学和政治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在“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哲学命题所构成的完整的心学体系中,亲民思想是贯穿其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亲民”和“明明德”共同承担起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理想。因此,以王阳明的亲民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其产生背景、基本内涵、社会实践,挖掘王阳明亲民思想的深层次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王阳明亲民思想产生的背景 王阳明亲民思想的形成,首先是救治当时学术流弊的需要。王阳明敏锐地看到,明代中叶的儒学即程朱理学,已经完全流于虚伪。士大夫讲的是仁义道德,求的却是声色利禄。不仅如此,居于思想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在被虚伪化的同时,还走向了知识化、支离化,严重与实际脱节。王阳明在深刻批驳这种流弊的同时,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说,用视域转换的方式重建心体,赋予它主体和本体的双重属性,完成了明代理学的理论转向。 其次,政治方面,亲民思想是王阳明屡经坎坷的理性觉悟。王阳明在谪居龙场后,通过亲身感悟,认识到“得君行道”是一条走不通的路,但仍坚持“以道自任”的儒家精神和重建宋儒的中心价值。这使王阳明的政治取向发生根本转变,开始把目光投向庙堂之外的普通民众,希望在他们的日用常行中落实自己“觉民行道”的政治构想,实现“平治天下”的愿望。事实上,他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通过“亲民”和“致良知”,实现“万物一体”的理想社会。 再次,从民众与国家的关系来看,王阳明认为,民为邦本,民众是国家的根本,作为统治者,应体恤百姓生活的艰难。这是王阳明亲民思想的立论基础。他在正德十五年(1520年)三月的《乞宽免税粮急救民困以弥灾变疏》中说:“但民者邦之本,邦本一摇,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种民为邦本的思想,贯穿于王阳明所有的奏疏之中。 王阳明亲民思想的内涵 首先,王阳明的亲民思想与“致良知”“知行合一”是有机统一的。王阳明提出的明德与亲民,两者是明体与达用的关系。他认为《尚书·尧典》中的“克明俊德”就是“明明德”,而“以亲九族”就是“亲民”。他引用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一句,认为“修己”就是“明明德”,“安百姓”就是“亲民”。他又围绕“明明德”和“止于至善”两个命题,对《大学》进行了新的阐释。他说:“明德、亲民无他,惟在止于至善,尽其心之本体,谓之止至善。”明德、亲民,最终还是要归于“止于至善”,而“止于至善”就是尽心、尽性,使自己的本心发现,即“致良知”。可见,“知行合一”正是明德亲民合一论,明德、亲民合一,即是“知行合一”。 其次,亲民就是亲近民众、爱护民众、视民如子。王阳明在《传习录》首条,就对亲民概念作了定位,并对其哲学内涵作了具体论述。他说亲民就是《尚书·尧典》中所说的“以亲九族”,去亲近自己的族人;“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亲民的核心就是儒家所讲的“仁”,就是要去关注民生、爱护民众,并推己及人,把天下之人都当作自己的族人一样去爱护。 再次,亲民是安抚民众、安养民众、教化民众。这实际上是由“致良知”到“知行合一”的具体实践。王阳明认为,明德亲民即是“修己以安百姓”,“明明德”即是“修己”的功夫,亲民即是“安百姓”的实践。这其实就是儒家所追求的“内圣外王”理想,而亲民就是外王的表现,就是安定百姓,安抚、教化民众。需要注意的是,他说“新民”只是革新民众、教化民众,这还不够。亲民不同于“新民”之处,就是还要注重安养人民,注重百姓生活的安定和富足。 王阳明亲民思想的社会实践 王阳明亲民思想的社会实践,主要体现在勤政为民、用兵安民、教化明伦三个方面,具体反映在他处理各种政务、军事以及奏疏、文章、书信和诗文之中。 1、勤政以为民 王阳明治理庐陵时,灾疫流行,百姓惑于传染之说,往往骨肉不能相顾。王阳明日夜忧心,探寻救治之道。他告谕百姓“疾病相扶持”外,还派遣医生分行乡井,对贫而不能自存的,由官府给予药物。还严禁横征暴敛,加强社会治安,杜绝神会借办。他在经略广西边务时,在商议流官与土官何者更加经久便利时,几次跟同僚讨论。在确定立土官以顺民情,设流官以制其势的总体方针后,又反复征求各方面意见,最后大家皆以为善,“然后敢具本以请”。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亲民爱民的足迹。在地方执政时,建立起很好的制度,使民众能够更好地生活,这都是他亲民、爱民、保民、富民、足民的体现。 2、用兵以安民 王阳明提出了用兵以安民为本的主张。在《与王晋溪司马》书中,他说:“夫弭盗所以安民,而安民者弭盗之本。”他把用兵与安民联系起来,且把安民作为用兵的目的。出于这样的认识,在剿与抚的问题上,王阳明是倚重抚的,能扶则抚,不得已才剿。在用兵胜利之后,又进行了政治建设。他在平定南赣地区、广西八寨、断藤峡地区后,相继设立县治,增筑守镇城堡,保护了当地百姓的安定,使其不再受战乱和盗贼的侵扰,并在平定战乱之后积极恢复生产,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百姓富足。在遭受战乱后,王阳明多次上疏为民请命,希望统治者能减免各种徭役赋税减轻百姓的负担,并身体力行为民众出力和提供帮助,这都是王阳明亲民人格的体现。 3、重教以明伦 王阳明认为“古之教者,教以人伦”。他把教化的目的归于人伦。王阳明每到一处,都通过各种方式教化风俗,使当地民风淳朴。他通过制定乡规乡约,旌奖贞洁廉洁,建立忠孝祠等形式,移风易俗,使当地百姓能够和睦相处,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特别是发布告谕,更是他常用的方法。在提督南赣军务时,他曾发布《十家牌法告谕各府父老子弟》《告谕新民》《告谕浰头剿贼》等;在征藩时,又发布《告谕安义等县谕渔户》《告谕顽民》等;在征思田时,发布了《告谕村寨》《告谕新民》。王阳明积极开展讲学活动以期倡明圣学,并站在民众立场认为人人皆可成圣,在传播自己思想的同时,也使民众学到知识,实现了移风易俗、倡明伦常、劝善惩恶的目的。 (作者为宁波市王阳明研究院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