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其洋 一位友人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谈论垃圾分类实施定点投放和定时投放两个制度,对“定点投放”表示赞同,而对“定时投放”提出质疑。他认为,垃圾定时投放,时间上整齐划一,与现代人自由、多样、丰富的生活方式相矛盾,是“削足适履的蠢政”。 定时投放垃圾,确实会对大家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带来挑战和影响,但说它是“蠢政”,我不认同。友人这样说,也许是没有搞清楚,垃圾为啥要“定时投放”。 这得从头说起。不是说个人自觉没用,而是说自觉往往靠不住。垃圾分类难,难就难在,再怎么倡导,还是有人做不到、不愿做。怎么办呢?只能强制约束。小区里,不仅“撤桶并点”,集中投放,而且在每个垃圾桶边上,每天6:30-8:00、18:30-20:00,都会有一名垃圾分类监督员监督居民分类投放垃圾。我多次看到,监督员手拿一根竹棍,拨弄垃圾袋里的垃圾,检查居民要扔的垃圾是否分类准确。 让垃圾分类监督员每天早晚按时干活,当然是要给钱的。全市那么多小区,那么多垃圾桶,得设多少垃圾分类监督员?要花的钱,应该不是小数目。如果不规定垃圾必须“定时投放”,或者只是规定了而没人监督,那么,就算是只有极少数人不“严于律己”,垃圾分类也会变成一句空话,那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就会打了水漂。 垃圾分类,源头分类是关键。如果不规定“定时投放”垃圾,居民们像过去那样,想啥时候扔垃圾就啥时候扔,有没有分类,又该如何监督呢?如果要监督,那监督员岂不是要24小时在岗,成本又会多高呢?所以,我以为,规定垃圾“定时投放”,算不得“蠢政”,而是降低监督成本的必要手段。 这样说,只是回答了垃圾为啥要“定时投放”的问题,而解决不了垃圾“定时投放”带给人的烦恼。期盼人人自觉自愿分类垃圾,不是没有可能,但必然需要较长时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当下的问题需要当下解决,最快捷的,就是运用技术手段。 比如,定制垃圾袋,上面打上专属各家各户的二维码,垃圾不再规定“定时投放”,而是允许“全天候投放”;垃圾分类监督员也不是早晚按时站在垃圾桶旁监督,而是进行抽查:一天内,监督员按一定比例,从垃圾桶里抽查垃圾分类情况,扫描垃圾袋上的二维码,便可知道谁家分得好、谁家分得不好。对于分得好的,表扬或奖励,对于分得不好的,则公开批评或者依法处罚。 更进一步,如果垃圾桶也能智能化,垃圾一满,便发出信号通知收运人员。这样的话,既解脱了按时扔垃圾的居民们,也能让垃圾分类监督员和垃圾收运人员的工作更方便,可谓多赢。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这样的“技术操作”不难实现。 像我一样,住在高层而没有电梯的居民,恐怕都为按时扔掉垃圾而烦恼过。那位友人对垃圾定时投放制度的质疑,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如果有了专属垃圾袋、智能垃圾桶,让垃圾投放时间不再那么死板,个人只要认真分好垃圾,有事出门时把垃圾顺手扔扔掉就行,那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解放。 这两年,新冠肺炎疫情时不时来袭,社区工作极其繁忙劳累。我留心观察,至少在自己和家里老人所住的两个小区里,垃圾分类工作一直在“规规矩矩”地开展,实属不易。 垃圾分类,重在和难在养成习惯。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一定是弄不成的,甚至会让那些认认真真分类、老老实实投放的居民大失所望,失去坚持下去的信心。让居民能够认认真真分类垃圾,并坚持不懈,就应尽最大可能,为大家创造方便、减轻负担。 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道理一样,技术的进步和运用,既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让人生活得更自由、更舒服,也有助于提升人的文明素养。比如,我们可以在门上写上“出入请随手关门”的字样,但如果安装上让门自动关闭的装置,效果会更好,道德代价和管理成本也会更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