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剑平院士在发言(竺仕宝 摄) |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具备一些科学素养。科学素养,让你在得意时、在无奈中、在顺境下、在逆境里,心里都能有点定力,它能容得下你,让你在外界无论怎样嘈杂、躁动的情况下,仍然有一个安静、冷静、不用取悦任何人的安身之处。 这是作为一个人,应该保存的尊严。 科学素养,不是狭义的科技工作者对科学、对知识、对未知的探寻,而是广义的做人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做人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能学、能思、能做。 陈剑平 能学 学习的途径之一就是要读书。 在经过长期收集资料、观察分析和深入思考之后,一名作者才会写下一本书。哪怕是现在流行的快餐读物“十分钟读完某某史”,那也是作者经过主动思考后的梳理。读有水平的书、经典的书,就是跟有水平的头脑打交道,看人家怎么思考。中国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常年这样读书,多少会学到思考的启迪。 例如当报道同一件国际形势的新闻时,中国和西方国家媒体却是大相迥异的两个视角,这时不能简单地听哪一方说,而是要自己去读书找答案,最后问自己,你自己对这个问题又是怎样的思考? 当然,学习不仅限于读书,学习有四个层次:最低层次学知识,第二层次学方法,第三层次学眼界,第四层次学境界。只有经过学习,有了知识的积累,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了眼界和境界,才会有科学的思考能力。科学素养,就是你在做任何一件事,尽量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能思 能学是好事,但是如果学到的只是知识,那就没有发挥出知识的最大价值。学习,是为了思考。 在这个世界里人总是形形色色的。这些人里,有大人物,有小人物,有幸运儿,有倒霉蛋,有聚光灯下的佼佼者,有生不逢时的失意者……他们经过的人生、他们积淀下的感悟,让人不断思考着一个人活这一辈子,到底为了什么? 思考不是无中生有,而是自己去寻找资料、收集信息、做出分析、进行判断,这就是科学地思考。经过了自己独立的思考,你就具备了分辨真伪的能力。当别人出于各种原因,把“黑”说成“白”时,你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哪怕你没有站出来反对,去宣扬你思考的结论,但完成思考和判断这个过程,本身就会让你变得客观。它不会让你成为什么,但能让你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成为一个内心坚定的人。 人是有贪心的,这个贪心便是成功,成功之后总会想要更大、更多的成功。一个成功接一个成功。 什么是成功?传统眼光里,成功,是达到或者取得了稀有的位置,因为相比人数来说,这样的席位少之又少,所以人人追求。但不是说得到的就是成功,得不到的就是失败。成功的对立面不是失败,是不再努力,或者是不善努力。成功,更是尽全力之后的心理状态,所有的人都可以拥有。 能做 人生会经历各种不确定。就像农民种庄稼,自己再努力最终也要看老天爷是不是赏一个好年景。但一个农民劳作数十年,总会赶上风调雨顺获得丰收,人却只能活一次,绝无再来一遍的可能。 一个人要在这个社会有一席之地,靠的是实力与能力,靠的是你身上有别人拿不走的东西。 有一名叫王进的特高压电工,他曾经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跟氢弹之父于敏一起领奖。一名工人能跟一名两弹元勋相提并论,是因为他对自己有着极其清晰的认识和判断,他把自己的目标定在能检修国内刚铺设的660万千伏的特高压线路,这件事能干明白、干漂亮。 为了这个干明白、干漂亮,他就不想让人配合着器具,而是让器具配合着人。他自己说“我想偷懒”,其实就是让工作服、工作器具、工作方法能在人干活的时候更安全、更方便、更舒适、更有效率。而随着工作中的不舒服、不顺手,被他一一改造成舒服、顺手,他就成了制定标准的人。 对工作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对每一个难题不是绕着走,而是不放过、解决掉,这就是科学素养。因为科学研究容不得一个数据的不准确,糊弄的结果只能是自己浪费自己。 一个人的一辈子很快,就几十年时间。不枉过一生,就要有点科学精神,具备一点科学素养。能学,能思,能做,能让你的一生有些价值。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个人兴趣、内心意愿和国家需要的结合点,务实地定下自己的人生目标去发力,同时,珍惜时光,激发自己强烈的创新愿望,对工作怀有敬畏感,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为社会、为国家,甚至为人类作出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卓越的贡献。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波大学植物病毒学研究所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