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川 宁海骆家坑村原本是个脏乱差的“养猪村”,近年来在环境整治基础上,依靠专业团队力量,注入“花海+财富”理念,将艺术设计与乡村生产生活有机融合,激发村民建设村庄、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撬动乡村全面振兴,带动村民走出了一条共同富裕之路(5月22日《宁波日报》)。 实现共同富裕,广大农村是重点,乡村振兴是关键。尽管随着各地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和新农村建设力度的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农民收入逐年增长。但毋庸讳言,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不少乡村出现“空心化”现象,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产业基础薄弱,就业渠道狭窄,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纷纷外流,留守大多是文化程度低、技能缺乏的中老年群体。如何实现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乡村振兴,是推进共同富裕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各地紧紧围绕共同富裕目标,结合实际,各显其能,积极探索以振兴乡村“小切口”推动共同富裕“大场景”的发展之路,创出了许多鲜活的经验。其中,宁海县的艺术振兴乡村实践尤为引人注目。 宁海县艺术振兴乡村实践发端于葛家村。2019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带领团队来到葛家村,探索实施艺术振兴乡村行动,用艺术赋能村民,动手改造村庄,打造了40多个艺术共享空间、300多个文创品,葛家村因此成了“网红村”。 三年多来,宁海县秉承“财富、赋能、友好”核心理念,持续推进艺术振兴乡村工作,目前,已有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大学等10余所高校40余支队伍,在宁海开展暑期融合设计和长期驻村指导,完成19个艺术特色村创建,启动2个乡村艺术谷建设,初步探索出一条新农村发展的新路径。宁海艺术振兴乡村入选省级共同富裕典型案例,成为省“乡村振兴”十大模式之一。 艺术振兴乡村行动,给乡村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通过精心设计和“微改造、精提升”,乡村面貌普遍发生蝶变,更美、更靓、更有艺术味了。原本默默无名的村庄名声大噪,吸引的不仅是无数游人,还有众多的投资客,农民增收因此有了可靠保证。以宁海葛家村为例,去年,该村吸引超过8万人次的游客,旅游收入超过500万元,同时吸引在外村民回乡创业投资总计2000多万元。 宁海艺术振兴乡村探索与实践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在笔者看来,如何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激发其内生动力,显得尤为重要。应该说,艺术走进乡村并非新鲜事,但不可否认,在一些地方,一定程度上存在“政府干、群众看”的现象,常常是“设计师来了,乡村热闹非凡;设计师一走,乡村又回到从前”。缺少村民参与的一些所谓创新之举,往往昙花一现,缺乏持久生命力。宁海在探索实践中,努力变“送”艺术为“种”艺术,让村民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再到“创造者”,变身“乡建艺术家”,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村民主人翁意识的增强、自信心的增加、技能的增长及素质的提升,将会从更深层次影响农村的面貌,为实现共同富裕注入强劲的、持续不断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共同富裕工作要抓紧”。推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不断探索新路径,需要有实实在在的新举措。 实践表明,艺术振兴乡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其经验和做法可复制可推广。据悉,目前艺术振兴乡村已从宁海复制推广至我市鄞州、象山、余姚等地,其中经丛志强团队参与设计打造的城杨村,已成为影响力波及长三角一带的旅游网红村。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一模式正在尝试走出宁波,拟推广嫁接到贵州晴隆县和四川普格县的一些乡村,以期助力更多相对落后地区实现共同富裕。有理由相信,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艺术振兴乡村必定大有可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