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5月31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名山文化研究的力作

——评俞建文《四明·大俞山志》

    

    

    

    

    

    

    张 伟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特聘教授、宁波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俞建文的研究新作《四明·大俞山志》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著采用“山志”与“村志”相结合的编纂体例,以大俞古村为切入点,立足四明山,分四明缘起、诗路撷英、九题唱和、洞天寻幽、刘阮仙话、中正行迹、剡东分脉、古村往事、大俞恋歌、红色足迹、韩采古今等11个专题,计35万余字,从不同视角揭示了四明大俞山和周边区域的古今地理及人文渊薮。

    首先,本书在考证文献的基础上,梳理了四明、四明山及明州的由来。作者认为,今四明山最早称“句余山”。梅福隐游四明时,曾作《四明山记》,其中所述“东为惊浪之山,西拒奔牛之垄,南则驱羊之势,北起走蛇之峭”,即今之“大俞山”。此后,仙道人士纷纷至此寻访,终于在大俞山南发现一处“石窗”,并以其通天地日月之光,称之“四明”“四明洞天”“四明之窗”。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仙道隐士开始“以洞名山”,称“四明山”。至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政府调整浙东行政区划,因四明山声名鹊起,遂“以山氏州”,而设立明州。

    其次,本书在“浙东唐诗之路”基础上,提出“四明诗路”概念,并勾勒出具体线路。20世纪90年代,新昌籍学者竺岳兵首次提出在浙东地区的会稽山、天台山和四明山存在着一条“浙东唐诗之路”。受此启发,作者在整理以大俞山(四窗岩)为中心,包括杖锡山、梨洲山、大岚山、雪窦山在内的上千首历代诗作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四明诗路”是“浙东唐诗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并指出“四明诗路”可细分为四条线路:第一条从余姚出发,向南越过高地岭到潺湲洞(今白水冲),上羊额岭,过大岚山、韩采岩,抵大俞山四窗岩;第二条从鄞县(宁波)出发,向西南过鄞江、樟村,上蜜岩,沿溪进周公宅,经杖锡山西下,抵四窗岩;第三条从奉化上雪窦山,过杖锡山西下,抵四窗岩;第四条是从曹娥江古始宁墅进入,过覆卮山、罗成山,经梨洲山到四窗岩。这是呈“X”形走向的“四明诗路”,其终点都是四明山地标——四窗岩。

    再者,《四明·大俞山志》全面揭示了大俞古村作为“红色堡垒村”的亮丽底色。在中国革命史上,浙东四明山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19个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解放战争时期南方七大游击区之一。自1938年中共党组织在大俞村建立以来,大俞村的革命斗争活动始终未曾中断。作者通过查阅档案资料,实地走访调研,对大俞村的革命斗争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青年救亡室”“大俞反击战”“嵊新奉县联络站”“大俞山公馆”等遗迹作了大量资料补充,再现了当年大俞村人在党的领导下、在四明山革命根据地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自汉代梅福作《四明山记》,到清黄宗羲著《四明山志》,千余年来曾诞生了10余部山志,而黄宗羲之后再无新山志。俞建文研究员的《四明·大俞山志》,以翔实的史料、严谨的考述,全面揭示了四明山的人文环境及文化底蕴,为人们进一步了解四明山、深入挖掘名山文化资源,奠定了扎实基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