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根凯 日前,江西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江西省儿童读物消费调查报告》显示,有的儿童读物存在不良行为诱导、粗俗用语、暴力、篡改经典等问题,引发舆论关注。 老话说得好,“少年强则国强”。但儿童读物印刷粗糙、满是错别字,甚至呈现不利于儿童成长的内容,不仅不能使儿童享受精神愉悦,反而会诱导其误入歧途,这显然是“有毒”的,必须坚决予以打击。 儿童读物作为少年儿童精神食粮的重要性,无须赘言。遗憾的是,上述调查报告显示,在归纳和整合的148个问题点中,暴力倾向、不良行为甚至危险行为诱导等问题,居然有130个。令人担忧的是,这些问题不局限于江西一地,国内其他一些地方也或多或少存在,应引起高度重视。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互联网应用加快普及,人们阅读的需求不断增长、方式逐渐多元,图书市场日益扩大,童书市场也不例外。但不难发现,一些出版商过度追求低成本和经济效益,恶性竞争,出版的童书重数量轻质量,重模仿轻创新,内容简单粗糙,可读性、趣味性与教育性不尽如人意。一些儿童读物不但脱离了现实,更忽视了寓教于乐的要求,少数出版人甚至放弃文化理想和社会责任,只重眼前蝇头小利,可谓本末倒置。 净化少儿读物,给儿童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把关童书,让儿童阅读回归本源,社会监督不可或缺。政府或应建立儿童分级阅读机制,规范童书内容生产,为不同年龄段孩子提供更多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的图书;相关部门应完善出版监管机制,通过曝光、举报、投诉等方式,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让“问题童书”无处藏匿;书籍出版、发行等单位应有责任担当,严格把好审核关、质量关,传递向上向善能量,为儿童健康阅读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