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记忆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6月07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好竹连山觉笋香

    

    

    赵淑萍 

    

    多年前,我在一所乡镇中学任教。有一个男生比较顽皮,不太爱读书,但他的两个姐姐却是品学兼优,都在重点大学就读。有一次,他父亲来校,跟我谈起男孩的状况,不无忧虑地说:“我就怕被人家说‘好笋出笆外’”。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种竹,不仅仅是文人士大夫的高雅专属,在浙东农村,不少人家在院子里种竹。因为竹子实用,而且长得快,没几年就长成一片。这时,农家往往会扎一道篱笆墙,那片被篱笆圈住的竹园就叫作“竹笆塘”。有童谣“后门迈出竹笆塘”。而竹根抽笋,有时常常钻出篱笆外面。篱笆外的笋被人家拗了,一方说笋是他家的,一方说笋是路边的,吵架、争执也是常有的事。“好笋出笆外”这句老话,多比喻儿孙不成器,嫁出去的女儿和外孙却很有出息。女儿是外人,儿子是自家人,那时的乡村里还是有着残余的封建意识。

    宁波竹笋资源很丰富。“八百里四明山”,山中竹海莽莽,笋有50多种,30多种可以食用。按季节分,有春笋、冬笋等。按种类分,有黄泥拱(一种生长在肥沃的黄泥里的优质毛笋)、竹鞭笋、野山笋、乌笋、龙须笋、雷笋、鳗笋等。所以,宁波话中有不少跟竹子、笋有关的谚语和称谓。宁波话中的“呼筱丝”,外地人十有八九听不懂,那是去叶的青竹枝,挥舞时有“呼啸声”。以前,大人常常用呼筱丝来“招呼”不听话的孩子。“石缝笋”比喻孤僻冷漠的人,石缝中一般不会长笋,即便长出来,也孤零零一根,有点古怪。“苦竹根头出苦笋”,说的是一种丛生小竹,汁水苦,抽出的笋也是苦的。这话常用来比喻那些贫困家庭,父母困苦,出生的孩子也苦,辈辈苦。或者另一种理解就是“苦上加苦”。“鞭竹实心根根硬,毛竹虽高节节空”,以毛竹比喻那种贪图虚荣、华而不实的人,以鞭竹比喻那些低调、实心眼的人。

    在奉化,有“抠竹脑”的说法。那是在台风季节或冬季大雪来临前,带着竹刀爬上竹梢,将竹脑砍去,以减轻毛竹受风和受雪的压力,使其免受损害。一些艺高胆大的竹农,嫌上下毛竹费时费力,就创造出一种特殊的技艺,即砍完一株毛竹后,利用毛竹自身的弹力,脚不着地快速跳跃到另一株毛竹上,继续劳作。他们看上去好像在竹海中飞行游走,因此被称为“竹海飞人”。这“竹海飞人”技艺还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濒危项目呢。20世纪70年代,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科教片《石门毛竹》,专门介绍奉化石门村的毛竹,其中就有“竹海飞人”的镜头。电影《卧虎藏龙》中竹林的那场打斗,堪称经典,穿枝拂叶,唯美写实,是武侠版的“竹海飞人”。

    笋被称为素食之首、山珍之冠。笋的吃法,多种多样,炒、烤、爆、煎、焖……笋在菜肴里是“百搭”,宁波名菜“雪菜大汤黄鱼”必加笋丝。余姚有特产笋干菜,而奉化的羊尾笋,和芋艿头、水蜜桃齐名。羊尾笋干的制作历史非常悠久,传说北宋时就开始了。地方志上记载,清乾隆年间,奉化溪口锦溪、下跸驻、桕坑等地已经大量制作羊尾笋干。奉化羊尾笋干运到宁波位于旗杆弄的申茂行、祥茂行销售,深受本地居民和外地客商青睐。此后,羊尾笋干在甬、沪一带盛销不衰。如今,羊尾笋干腌制技艺已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宁波立夏有一种习俗,要吃“脚骨笋”。脚骨笋是取两根长度相近的野山笋或者乌笋煮的。煮之前将笋拍扁,切成4厘米左右的一段,形同脚骨,吃了才能“脚骨健健过”。一些乡人在祭祀时,菜肴里必须有笋,那是告诉列祖列宗清明到了。而年夜的祭祀,供桌上常常插两根笋。“毛竹笋上天”,是让后代子孙长得快或者财富“涨”的意思。

    宁波枕山、臂江、滨海,有海味,亦有山珍。“好竹连山觉笋香”,宁波人口福真是不浅。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报资讯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Copyright(C) 2001-201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报集团职业道德监督投诉电话:87654321 宁网广告(13819807679)
技术支持: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宁波网 版权所有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