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记忆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6月0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外滩的那座“高大上”银行







    

    

    

    舒云亮 文/摄 

    

    一

    我是在宁波老外滩旁边出生长大的,从小就知道江北岸外马路有一家银行。它坐西朝东,面向甬江,北侧是二横街,南边一座三层楼的洋房,是宁波市粮食局的办公楼。至于银行的具体名字,我不清楚。在我的心目中,这是外滩银行,是一栋气派的洋房。

    不管怎么说,这家“高大上”的银行似乎不会与一个10岁的孩子发生交集。但1966年夏季的某一天,我竟然走进这个银行,与它做了一笔交易。

    那时候我刚刚读完小学三年级,正在家里度暑假。有一天,小伙伴告诉我,刘家边的小河里有金笔尖,可以卖给外滩银行,价格是五角钱一枚。听到这个消息,我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吃过中饭,装模作样地午睡了一会儿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起来找了个破筲箕,戴上草帽朝刘家边走去。从引仙街到那里也就十来分钟的路程。夏天的午后,烈日当空,刘家边附近的田野上一个人影也没有,这正合我意。河道比较窄,加上好多天没下雨,河水很浅,只没过膝盖。

    顶着骄阳,我用筲箕在河底来回刮扫,还真淘到了金笔尖。一个小时后,我收获了8枚。看着阳光下这些熠熠生辉、金光闪闪的笔尖,我心里乐开了花。

    第二天上午,我把8枚金笔尖装入一个空火柴盒里,带着它去了外滩银行。路途也不远,只消步行七八分钟就到,只是与刘家边的方向相反。我穿着短裤背心,蹬着一双塑料凉鞋,战战兢兢地踏上了光洁的大理石台阶。银行大厅富丽堂皇、宽敞凉爽,从天花板垂下来的吊扇悠悠转动着,发出轻微的嗡嗡响声。但我的年龄、我的个子和我的衣着,显然与这里的气氛格格不入。我怯生生地走向柜台后面一位面色白净、举止斯文的中年大叔。他问我有什么事,我把火柴盒递过去说,这里面是金笔尖,来兑钱。他接过了火柴盒。我踮起脚尖去看柜台里面。他坐在办公桌旁仔细端详这些笔尖,好像还用放大镜或什么仪器在做鉴定。我感觉忐忑不安,担心他会盘问我这东西的来路,或者告诉我这不是金笔尖。时间似乎过得很慢,其实只是10分钟左右。大叔终于抬起头来说,这些笔尖的银行收购价是五角钱一枚,问我卖不卖。我使劲点了点头。

    兜里揣着出售金笔尖所得的4元钱,我轻快地走下银行的台阶,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路上我喜滋滋地想,有了这些钱,可以吃许多棒冰,看许多电影,还可以去玛瑙路口煤球店隔壁的小书摊看许多小人书,这个暑假可以过得很开心。

    二

    第二次踏入这栋大楼,是应邀参加一个饭局,但时间已经是30多年后的21世纪初。走到甬江大桥下的外马路,发现外滩银行的门楣上赫然挂着“金第舫”三个鎏金大字。外滩银行怎么变成了餐馆?我感到纳闷。晚上吃的什么菜肴已经忘了,只记得饭后乘坐一台运行时发出嘎吱嘎吱响声的小电梯,再爬了几段楼梯上到五楼的一个小房间喝了一会儿茶。

    后来我通过有关文史资料和从银行退休的同学那里了解到,江北岸的外滩银行原来是中国通商银行宁波分行的办公大楼。该楼房由德国西门子公司设计,宁波旅沪人士出资合建。大楼共五层,正面呈凸字形,应该是当时江北岸乃至宁波市最高最漂亮的建筑物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起,那里成了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支行的办公和营业大厦。大约在1984年,这楼房给了工商银行。但在21世纪初,曾短暂出租给一家餐饮公司开饭店。

    三

    第三次走进这楼房,是今年正月里。那天天气难得晴朗,我在老外滩附近溜达,拍了一些照片,在中马路找到了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意外发现旁边还有一座红砖旧洋楼。一块标牌上写着这是英国太古洋行的旧址,但40年前那是港务局劳动服务公司的办公房。信步走到二横街口,又看到了外滩银行大楼的雄姿。楼房前面的“金第舫”招牌不知什么时候已被拆下,但门面上方高挂着ICBC的标记,表明这是中国工商银行。一楼的大厅内办了一个展览,值班的保安人员说,楼上是办公室,是工行的大客户理财中心。大楼外的一块石碑表明,这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上还说,通商银行的相应英文名称是Imperial Bank。这个译名颇耐人寻味,因为翻译回汉语则是“帝国银行”,那时候的大清帝国已然风雨飘摇、日薄西山。

    通商银行是1897年5月27日在上海成立的,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商办银行,宁波商人叶澄衷、严信厚、朱葆三等是该行的创办人与大股东。

    

    ①通商银行宁波分行旧影(资料照片)

    ②通商银行宁波分行旧址现为省级文保单位

    ③建筑内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