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思与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6月09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措并举推进疫情下毕业生就业工作

    

    

    冯砚艳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市场的重要力量,其就业问题一直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就业优先政策要提质加力,对高校毕业生要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教育部数据显示,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首次突破千万,其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然而,受疫情影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更为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严峻。在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协同做好“稳就业”的同时,高校也需主动作为、化危为机,多措并举推进疫情下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1、供需矛盾突出,就业竞争激烈

    一方面,由于国内疫情起伏反复,给经济带来下行压力,就业岗位有所减少。受疫情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企业出现裁员、倒闭等情况,有些企业为节约开支而选择搁置招聘计划或降低人员规模扩张速度,这些均影响了就业存量。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求职规模不断增加。同时,鉴于境外疫情的持续,一些原定留学的学生群体将暂缓出国,分流至国内升学、求职大军;近年来留学生归国就业人数持续走高,加剧了国内就业领域的竞争。

    2、线下招聘受阻,求职形式变化

    高校毕业生大多以校园双选会、宣讲会为主要求职渠道,但疫情打破了原有招聘模式,导致供需双方无法见面,各类现场招聘活动被迫取消或延期。随着传统的线下面试受阻,线上求职逐渐成为招聘趋势,并对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技能、面试能力等提出了新要求。虽然线上求职突破了空间限制、实现了即时沟通,但也存在遴选精准性差、招聘双方难以全面了解等不足。高校毕业生面对求职形式的变化,需要积极学习、掌握线上求职技巧,调整优化求职策略以应对新的挑战。

    3、就业心理消极,“慢就业”加剧

    大学生即将面临就业,容易出现前途未卜的心理,加之受疫情影响,求职应聘、就业实习等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于职业规划缺乏或就业竞争力不强的毕业生更是增加了就业压力,对其就业热情、心态、观念可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出现一些消极就业心理,造成部分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加剧,尤其需警惕“慢就业”现象发展为懒就业、不就业乃至“恐就业”现象,需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加强心理调适。

    二、主动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面对挑战,高校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全程化、全员化、全方位”就业工作体系,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开展就业工作,推动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1、畅通就业信息,促进就业供需匹配

    疫情放大了人才供需矛盾,高校要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供需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毕业生搭建就业桥梁。积极收集就业信息,充分利用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千校万岗”、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等平台、活动,着力解决就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人岗匹配率、对接成功率。加大高校负责人访企拓岗促就业工作力度,为毕业生挖掘更多优质精准的就业资源。积极宣传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有力政策,如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参军入伍、大学生创业税收优惠政策等。积极挖掘高校自身在就业中的作用与潜力,如争取增加研究生招生名额、按教育部要求增设科研助理岗位等。

    2、优化“云就业”服务,适应线上求职变化

    高校要主动应对疫情下就业形势与求职模式的变化,积极开展“云招聘”“云签约”等线上就业服务,给企业和毕业生构建无障碍沟通方式。受疫情影响,视频面试、直播招聘、企业及职位视频介绍等线上求职方式成为发展趋势,高校要积极推进开展线上招聘,联系相关用人单位开展空中宣讲会、视频招聘会、网络双选会等,组织供需双方无接触的“云招聘”。在积极为毕业生搭建线上招聘平台的同时,建设一批用于“云面试”的专业视频会议场所,为毕业生参加网络面试提供良好环境。优化线上签约手续办理流程,做好毕业生档案转递,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便利。伴随新就业形态的变化,高校要关注择业期政策变化所带来的服务链延长问题,对离校时未就业毕业生后续按应届生身份办理就业手续,确保接续服务不断线。持续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收集毕业生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就业服务的方式方法。

    3、加强就业指导,开展精准困难帮扶

    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加强就业技能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模拟实训、职业体验等实践教学;帮助大学生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分析疫情对于不同行业的影响程度,及时调整就业方向;做好线上求职技巧、视频简历制作、职业形象设计等专项培训。加强就业心理素质培养,通过网络直播、QQ、电话热线等方式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就业咨询,缓解疫情下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彷徨和焦虑,稳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产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高校要精准摸排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意向、就业进度和求职难点,形成帮扶清单和帮扶策略,帮助其消除就业恐慌,提升就业竞争力。【本文为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科研项目(编号:YK2019020)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