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王晓峰 通讯员 杨 航 奕超超 “6·18”网购盛宴在即,市反诈中心发布特别提醒:上周,冒充客服诈骗及购物诈骗的发案数据明显上升,希望市民提高警惕并引以为鉴。 需要注意的是,电信网络诈骗新手段与新方式层出不穷,稍有松懈就会中招。最近已有不少市民受骗。 遭遇假客服接连有人入套 6月12日下午,奉化的王女士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某电商“客服”,称她在网上买的商品存在质量问题,目前公安部门正在调查,希望她可以配合。 “客服”的要求令王女士很为难:配合公安部门“打假”,这是应该的,但她担心会牵扯到自己,耗费时间不说,还容易惹来不必要的麻烦。“客服”很贴心地给了她另外的“选择”——下载一款专用APP,通过网络配合,事后还会有相应的补偿。 在“客服”的指导下,王女士下载了这个APP,并通过它与“客服”本人进行视频通话。一番专用话术后,王女士就被“客服”绕晕了,开始按照对方要求往指定银行账户汇款。就在她以为能退还8万元本金并且拿到一笔不菲的补偿时,骗子瞬间露出真面目,结局自然是鸡飞蛋打…… 类似的冒充客服骗局,林女士也遇到了。6月8日中午,她接到某快递公司“客服”,对方称丢件了,但因卖家买了保险,可以进行赔付。鉴于对方能准确报出她的快递单号,林女士信了,并将银行卡卡号报了过去。 没多久,“客服”又称该银行卡有问题,支付宝提示有风险,要求林女士将支付宝、微信中的钱全部转至该银行卡以验证“流水”。林女士心想,钱都是在自己口袋里打转,也不怕被骗,就照做了。 之后,“客服”又让她下载了一款APP,并让其在这上面商谈。聊了一会,“客服”称为解除风险,要求林女士将银行卡内的钱转至指定的安全银行账户。其间为了提高可信度,还出示了假冒的营业执照、工作证等。林女士照做了,最后被骗7万元。 诈骗手法换汤不换药 “上面两个冒充客服诈骗的典型案例,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共同点,即陌生电话——‘客服’上门——专用APP——话术洗脑——汇款。这也是这类诈骗常用的手法。”市反诈中心民警告诉记者,根据上周(6月4日至10日)的统计数据显示,宁波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案数量及涉案金额,较前一周有较为明显的上升。原因与“6·18”网购盛宴即将到来有密切关系。 具体而言,刷单、冒充客服、投资诈骗、购物诈骗四类案件占上周电信网络诈骗发案的78.4%。而这四类诈骗中,除投资诈骗较前一周略有下降外,其他三类都呈上升趋势。其中冒充客服诈骗发案数量占比达到16.7%,与上月同期相比上升极为明显,超过31%。 “通过对受害人群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冒充客服诈骗中,女性受害人占比达到了54.3%,且25-35岁年龄段为主要受骗人群,占案件的52.2%。”反诈民警说,最近一段时间,冒充客服诈骗有3种形式较为常见,需要大家擦亮眼睛仔细鉴别。 第一类,就是冒充电商客服退赔类。谎称受害人购买的商品质量有问题,可以申请退款,然后发送虚假退款链接或二维码给受害人。王女士碰到的骗局,就是这种类型。 第二类,就是冒充物流客服类。以“快递丢件”入手,或诱骗受害人进入钓鱼网站,或将其拉入“刷单群”。第二个典型案例中的林女士,就是碰到了这样的骗局。 第三类,就是注销类。这类骗局中,骗子也是冒充某些平台的“客服”,谎称受害人在某购物平台不小心开通了某种付费功能,帮忙取消,趁机设套;或是要求受害人注销某些平台的VIP,否则会影响征信,然后设套…… “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的最多,占冒充客服这类诈骗的53.2%,发案较上一周环比上升50%。”反诈民警说。 购物诈骗则与往年相似,通常是虚假链接、预售骗局等。不过,要特别注意的是,最近几年针对商家的骗局也多了起来。去年“双十一”期间,就有卖家被骗子设套,也是冒充客服诈骗,最后缴纳保证金,被割“韭菜”。 反诈APP赶紧装起来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诈骗对象更精准、金额损失更大、手段变化更快、受骗群体更年轻”等特点,打击与防范更为艰难。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如今,各种反诈工作也在继续推进中,并且取得了较好成效。 “最近我们又开启了专项宣传行动,就是针对这波诈骗潮的。”反诈民警说,市民要记住:陌生的链接和陌生APP千万不要点或安装,通常是“坑”;不管是谁,让你提供个人银行卡、验证码等隐私信息的,不怀好意的居多;主动跳出来要赔你钱的,估计是盯上你的钱包了…… 当然,目前也有这样一种情况存在——有的市民接受过反诈“训练”,但实际碰到时,明明在外人看来是一戳就破的骗局,反而深陷其中。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归根到底就是话术陷阱,“高超”的聊天技巧是骗子能否得手至关重要的一步。鄞州公安曾收缴过数十个文件夹的“话术本”,了解一下你就会知道骗子是如何引人入套的了。 为此,反诈民警建议市民下载并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这个APP,其实就是一堵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的“防火墙”。其针对银行汇款账户的“风险查询功能”、骗子伪装的“身份核验功能”以及“来电预警功能”,非常实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