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晓燕 “落难公子中状元”这句宁波老话,表达了旧时读书人希望通过金榜题名改变命运的理想,也是许多传统戏里观众喜闻乐见的故事。 老宁波熟悉的越剧《珍珠塔》,就是一个“落难公子中状元”的典型。方卿因家道中落,从“高富帅”沦为穷光蛋。有心赴京城赶考,怎奈盘缠钱无从着落。为此到姑妈家借钱,不料被姑妈百般奚落,钱没借到,气倒吃饱。表姐陈翠娥爱方卿有志有才,赠他传家之宝珍珠塔,鼓励他发愤图强。方卿不负表姐厚望,果然蟾宫折桂,状元及第。以前遭的穷、受的气、倒的霉,统统烟消云散。不但和陈小姐喜结良缘,而且扮成道士唱道情,将姑妈回敬一番,大大地扬眉吐气。 传统戏里的状元,几乎个个是风度翩翩的年轻帅哥,常被皇帝招为驸马。然而,戏剧毕竟是戏剧,事实并非如此。自从隋朝创建科举制度,一直到清末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1300年来,有记载可考的驸马状元,只有一个,名叫郑颢,唐宣宗将长女万寿公主下嫁给了他。 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大致上经历了从世袭制、察举制到科举制的演变过程。夏商周三朝实行的是世袭制,不看才能只看血统,出身豪门世族才能当官,寒门子弟难以出头。这种制度最不公平最不合理,相当于最大的制度性集体舞弊。西汉开始出现了察举制,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进行考察,选取人才并向上推举,那就要看地方长官的眼光和品德了。起源于隋朝的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打破世族门阀垄断,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相对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1300年科举史上,共产生状元600名左右,其中我们宁波有状元13名。 宁波的第一位状元张孝祥,人称“甬上第一状元”,是特别值得说一说的。张孝祥,鄞县桃源乡人,南宋豪放派词人翘楚,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殿试第一。这年科考,是南宋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科考。考生中人才济济,名家如云,如大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竞争异常激烈。年方23岁的青年才俊张孝祥,不但力挫群雄,更关键的是,他击败了权倾朝野的奸相秦桧的孙子秦埙。 秦桧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孙子,竟会失掉早已内定的状元桂冠。他知道秦埙的最大对手,是才高八斗、名满天下的陆游。为此秦桧放了个毒招,指使主考官在礼部主持的省试(相当于明清时期的会试)中,直接将陆游淘汰出局。这样一来,秦桧以为自己的宝贝孙子,就天下无敌了。于是在省试的榜单上,秦埙窃居第一,张孝祥第二,一个名叫曹冠的第三。 人算不如天算。在接下来的殿试中,宋高宗看到推荐上来的前三名试卷中,第一名的言论跟秦桧的如出一辙,毫无新意;看到第二名,眼前一亮,不由得拍案叫绝!洋洋洒洒一万四千字的策论,不但文采飞扬,酣畅淋漓,针砭时弊,振聋发聩,而且书法极佳,有大书法家颜真卿之风。宋高宗毫不犹豫,将张孝祥点为头名状元,曹冠榜眼,秦埙为探花。 这是南宋历史上最霸气的状元,也是宁波最霸气的状元! 科举制诞生后的初期,显示出生机勃勃的进步性,尤其是唐宋两朝,通过科举考试脱颖而出的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才,如繁星满天,熠熠生辉。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推行八股文等种种原因,科举制度逐渐僵化,显现出诸多弊端,被世人诟病。 虽然科举制度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是科举首创的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在全世界得以发扬光大。据传,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就是对中国科举制度的借鉴和发展。而今世之高考,尽管存在一定问题并受到各种批评,但是人们迄今找不到比它更合理的替代制度。所以,同学们还是要积极对待考试,包括高考。当然,如果已经尽力了,而未能金榜题名,也不是没有其他的路可走。比如名落孙山的爱国大诗人陆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