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思与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6月16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职院校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优化路径

    

    

    叶朱枫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迈进“共同富裕”新征程的历史性任务。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和内生力量,培育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阵地,要立足地方实际,发挥专业优势,借鉴国外有关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的有益经验和成熟做法,优化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路径,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国外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做法

    东亚(日本、韩国等)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是通过国家立法,政府主导,以不同类型农民培育主体为引导,多层次、多方向和多目标的农民培育模式,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职业农民短缺。以日本为例,开展新兴职业农民培训,不仅建设农业部、农业大学等培训为主体的培训,还调动多方积极性,整合各方资源,重视发挥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元培育主体的协同效应,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增添活力。

    北美(美国、加拿大等)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是以农业机械化耕作和规模化经营为主要特点,构建完善的农业教育、农业推广和农业科研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教体系。例如,在美国,地方建立农业推广局,由当地理事会以及办公室负责承担农民培训活动;各州的州立大学则负责相应的农民培训宣传、培新工作;联邦农业推广局则立足整体、统一协调美国的新型农民培训。

    西欧(英国、德国等)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将农民培训、学业教育、企业三者融为一体,制定相应的考评体系,设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让职业农民体制化、规范化。英国的形式颇具特点:一是形成了正规教育与农民培育相结合的农民教育体系;二是注重培育质量,具有严格的评级考核制度增强了职业培训类型的针对性、有效性;三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农民培育紧密结合,农民通过证书课程学习和学徒制、体验式学习、专业模块式培训、集中培训等方式,由专门的职业资格评审委员会向考核合格者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成为获得从业资格的“专业”农业劳动者。

    大洋洲(澳大利亚等)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以开设培训课程为主,成立专家委员会对培训给予指导教育,开设多样式培训课程,满足职业农民需求。如澳大利亚的农民培训,通过在全国成立培训委员会,再由各州交接,培训部门对农民进行教学培训,包括全日制式、半工半读式、短期式、函授教学式、外出教学式等五种形式,农民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学习。

    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路径

    近些年来,在中央的大力号召下,各级政府部门、高等学校、企业部门、农业合作组织等积极开展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对促进农民职业技能提升、增加收入、发展现代农业起到了良好的效应。同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仍存在“有效供给”不足、培训清准性差匹配性不强等瓶颈问题,以高职院校为主体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有效的实践路径,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向“精准”和“优质”提升。

    1、完善顶层设计,提升培育效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从需求主体、供给主体、政府部门三方面入手。具体来看,需求主体方面,高职院校应明确培育对象,健全筛选标准,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供给主体方面,高职院校应注重供给主体的市场化,实现培育体系多元化,优化课程设计,构建完善的培训师资库以及人才梯队,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点单式和高层次培训,提高培训供给效能;政府方面,进一步明确培育目标,为农民培育提供外部保障,建立多元资金筹措体系,完善培训机构绩效评估,统一新型农民认证及管理制度。

    2、采取多元措施,完善保障机制。高职院校要推进课程资源下乡与精准配置、应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培育模式、打造面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信息平台等具体可行的措施,着力培育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高职院校应构建政产学研多主体联动的组织运行机制,打造下沉到乡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育培训体系,构建开放共享的资源建设与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多元投入的资金来源机制,构建农民教育培训的有效激励机制和质量评价体系等多元化保障机制,通过一系列保障机制,破解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面临的新问题。

    3、创新精准体系,贯穿技术通道。高职院校应在培育过程中构建四大精准体系:第一,精准识别体系。精准识别高职院校培训者的资质、条件、能力,精准识别新型职业农民受训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地区,精准识别培训需求中的盲点、急点、漏点等,完善调查、申报、审核等识别程序。第二,精准培训体系。精准定位授课人员的来源、结构、层次,精准定位培训地点、培训时间、培训形式、培训内容等。第三,精准管理体系。涉及培训期间人员考核管理、培训资金使用管理、培训设施设备管理、培训过程事权管理等。第四,精准认证体系。高职院校要对接受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精准认证,包括培训人员学习结果的考核、考核差异的认证、认证资质的使用、使用过程的激励等,在农民培训与其就业、创业之间搭建“链接通道”。【本文为2022年浙江省中华职业科研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路径与机制研究”(ZJCV2022D08)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