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小 西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日期2022年4月 |
亭台楼阁,轩榭廊舫,好似凝固了的“诗句”,含蓄而丰盈,足以让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在光影交替中久久浮动。古人讲究“识微见远”,建宅筑园,亦然。《李渔的窗子》是文化学者小西的一部随笔集,她的笔触温婉而深入,不仅仅停留在构成园林的各类建筑物表面,更透过历史、人文,与一砖一瓦、一门一窗、一柱一栏等构件展开对话,进而发掘出藏在传统建筑细节里的韵味。 传统建筑到底好在哪儿?在小西看来,建筑构件已经支撑着我们走过了几千年岁月,它们始终以一种隐秘的方式,根植在中国人的基因里。为了一展它们的风姿,本书“瓦上听风”“门内门外”“无用之用”“今夕何夕”四辑的二十余篇随笔,讲透了建筑构件从“力学支撑”到“文化支撑”。 窗,被普遍视为传统建筑的眼睛。小西单以“窗”入书名,亦可见一斑。而名为“李渔的窗子”,则是由于她将其与建筑美学画了等号。李渔的高级在于,将画舫的窗子设计成了扇面形,“身为文人的手边物,扇子原本天生就是画的载体,更何况,那画还是活动的。”人在窗前走,自入“扇”中画,而画舫行动、山水变化,又为“扇面”平添了几许情趣。李渔的突发奇想,既是对前人窗之理念的激活,也勾起了后人的兴致。恰如书中所写,对窗子有要求的文人,从来不在少数,否则苏州的留园不会单单园林取景用到的漏窗就有60多款,沧浪亭的漏窗则多至108式。 小窗可窥大世界,更有大意趣。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言:“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放进光线和新鲜的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画框,花园永远在它外头。”而翻阅《李渔的窗子》,又何尝不是推开了一扇朝向中国传统建筑的“小窗”?放眼望去,宏伟与雅致交错,山水与花木相宜,建筑构件之美、之趣、之韵呼之欲出。 (推荐书友:刘学正) 欢迎加入宁波日报书友QQ群:98906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