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颐 年节特别,蔬菜成了关心的话题。 读了张平真的《中国的蔬菜》,我才知道,常见的蔬菜原来有那么多叫法。比如:苦瓜(锦荔枝、君子菜)、紫苏(水状元)、佛手瓜(福寿瓜)、蕨菜(吉祥菜)、豆芽菜(如意菜)、竹荪(裙衣姑娘、虚无僧蕈)、芜菁(诸葛菜)、甜瓜(邵侯瓜)、菠菜(雨花菜)、刀豆(挟剑豆)、酸浆(洛神珠)、茄子(落酥)、姜(炎凉小子)、黄花菜(忘忧、疗愁)…… 看名字,仿佛就有很多故事。比如大白菜,一叫出口,就觉得肥嫩可爱,北地居民走廊上挨挨挤挤的冬藏,百姓桌上常见的那一碗菜汤,热腾腾的烟火味道。而在古代,它叫“菘”。南北朝时,齐明帝朝中书郎周颙辞官隐居金陵钟山,甘于清贫,素淡度日。文惠太子问:“菜食何味最胜?”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寥寥数语,婉约贴切,已成诗,可入画。 我对中国蔬菜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兴趣,接着阅读了史军的《蔬菜史话》。史军一直在做博物方面的普及,写专栏、做演讲、录音频和vlog,所以,《蔬菜史话》的文风要比词条解说类的《中国的蔬菜》有趣些,更口语化,更具故事性。 比如,史军说茭白:从粮食处“下岗”,在菜摊儿上“复工”。史军这句概括形容就是很到位啊,让我忍俊不禁。茭白在古代叫“菰”,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周礼》等古代典籍里,古人把菰与稻、黍、稷、麦、菽“五谷”并列为“六谷”。后来,因为菰的产量太低,不容易采集等特点,它被“主流粮食作物团队”抛弃了。再后来,菰黑粉菌寄生的菰形状发生了一些改变,它以蔬菜的身份重出江湖。 这样的讲述,挺有趣吧?这本小薄册子字数不多,涉及内容广,谈及蔬菜的起源与演变、国家政策变化与蔬菜种植的推广、气候条件影响农业和社会发展、美洲作物在明清时进入中国,各种专题科普野菜和园蔬的区别,还谈到了几种蔬菜的烹饪之法等,显得有些零散。史军的性子有些随意吧?我们就放松地翻翻,了解一些常识,挺好。这本书还配了很多蔬菜彩图,作为休闲阅读,是不错的。 关心蔬菜,说到底,就是关心“吃”的问题。在《每天都要吃蔬菜》里,卷心菜、土豆、白萝卜、蘑菇、胡萝卜齐上阵,作者用这5种常备蔬菜和40种时令鲜蔬,变幻出一道道清爽又美味的蔬菜佳肴。这类步骤清楚、过程直观、容易上手的实用图文册子,真是厨房“小白”们的福音啊。 最近几年,城市兴起了阳台种菜,我居住的小区里很多邻居已经这么做了,纷纷用泡沫箱或大花盆,盛满种植土壤,撒下种子,有些收成不错,有些不尽如人意。如何种好阳台蔬菜?书本知识还是有用的。输入关键词,出来很多相关书籍。菊香彩页社的《阳台种菜》、朴熙兰的《我的幸福农场》、饭塚惠子的《阳台种菜全家够吃》、藤田智的《最详尽的阳台种菜教科书》,这几本得分和评价较高,估计是可以一阅的。 这系列“阳台种菜”的书,我没看,我用不着哦。我们乡下的院子里,长年种着几株果树,空地上种着油菜和小青菜,还有藤蔓挂着丝瓜,几个大花盆垂着小红辣椒,另有花盆种着小青菜。这些都是我婆婆在料理,婆婆80多岁了,她就爱弄这些。她说,干着活儿身体健康,种的菜吃不完,可以送邻居,大家感情好。再吃不完,就放着看看,红红绿绿,养眼啊。 我跟婆婆讨教种菜的事儿,她好开心的。我再从书里读到文化常识,我觉得,平凡的生活又温馨又诗意又有厚重的沉淀,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