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隐隐飘来小贩走街串巷的叫卖声:“杨梅杨梅,又大又甜的慈溪杨梅。”前段时间刚从朋友圈刷到:慈溪市横河镇大山村已然满山杨梅红,满村杨梅客。我与丈夫心有所动,开着那辆小“甲壳虫”,一路前往大山村。 大山村一个小山头连着另一个小山头,满目都是杨梅树,满山欢声笑语。承包山头的农户们,在领地间拉上铁丝网,让你一看就知道,这是哪家的山头。随意走上一道山岭,高高低低的杨梅树,保持一定间距栽在山坡上。许多果子熟透了,从枝头自然掉落在地。 天气热,杨梅山上更热。烈日打在红艳艳的果实上,催生出一日更胜一日的甜。在其中一座山脚下,我们和管理房里的农人打了声招呼,接过他们递来的竹篓背在身上,沿着简陋的山路往高地走。枝头上的果实,颜色深浅不一。触手可及的,大多颜色鲜红,越往高枝,颜色越紫越黑。我纵身一跳,拽住一根枝条,捋下顶端黑紫的杨梅往嘴里送。真好吃,鲜甜夹着酸爽在口腔中炸裂,汁水点点滴到地面。这是我们第一次抓着鲜活的杨梅开吃。丈夫说,主人家看到我们这样的饕餮客,心应该在“别别跳”了。 下午三四点钟,一对夫妻驾车过来,看上去有了年纪。山边路窄,停车艰难,我们凑上去引导。没想到驾车的老先生笑笑说,知道的,这是自家的山。氛围一下子变得有趣起来。 戚阿姨就在这时走下副驾驶座,走到上山处的管理房门口开始打扫。她是这里的女主人。除了眼下这个小山头,她还承包了水库边上的另一座山头。 戚阿姨和丈夫刚刚送完货,她见我满脸通红,就细心地调整了风扇方向,让凉风对着我们吹拂。我们拿出随身携带的茶具、蛋黄桌、小音响,在她家门口“搞氛围”。戚阿姨一下子来了兴趣,掏出手机边拍边说:“呵,我也很喜欢这些呢。”沏好茶,对着一片高高翠翠的竹林,戚阿姨打开了话头: 戚阿姨今年71岁,她喜欢山,自称山里人。上个世纪末,慈溪实施第二轮山林承包。在别人不曾看好的年头,她看到了种植特色杨梅的价值。她说:“我不在乎赚多少钱,只是希望咱们慈溪的农特产品闻达三江,行遍天下。”于是,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戚阿姨承包了近30亩山林。在此之前,她是慈溪市乡镇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 戚阿姨说,慈溪自古盛产杨梅,当地已有1300多年杨梅栽培历史,野生杨梅则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慈溪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当地土质疏松、排水良好,最适合杨梅种植。沿山靠海吹来的水汽,更给杨梅树增添了一定的湿度。 上世纪70年代,当地政府部门开始重视山乡经济建设,杨梅种植呈现新的势头。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农户看到了这种小果子的经济价值。当地老农种植杨梅讲究古法养护,不打药,不催熟。戚阿姨果园内有本土杨梅、白杨梅、东魁杨梅等9个品种,每一株树龄都在20年以上,且定期整枝,施草木灰增肥。“我们从不打农药,你们仔细尝尝,我们的杨梅甜中带酸,有浓郁的乡野果香。”戚阿姨说。 杨梅采摘,集中在成熟季的两周时间内。凌晨三四点钟,戚阿姨早早起来,领着日薪700元的帮工上山开摘。清晨的杨梅带着露珠,口感更为清甜。 杨梅季每年一次,一晃就是20多年。每年杨梅季,戚阿姨没事就往山上跑,采杨梅、接待客户、接待朋友。工余,她在山脚下的管理房里,忙着清点客户预订的杨梅。一颗颗黑紫的杨梅,带着山野的清香,装进特制的塑料盒,再放到箱子里,运往全国各地。 在杨梅之外,听戚阿姨的故事,就像打开了一部励志女性的传奇。 她遭遇过两次车祸,几次重病,可谓九死一生。车祸最严重的一次,差点掉进河中,从车窗爬出才逃过一劫。她告诫自己不能向劫难低头,待身体稍稍好转,就承包了山林,然后把自家的杨梅做出了名气。每年来她这里摘杨梅的,百分之八十是老客户。 即使在繁忙的杨梅季,戚阿姨也和平时一样,每天练传统杨式太极拳。平时,她还会抽空学学传统医学,钻研百草百药,讲究自然养生。 在屋外西南角,她根据周边景致布置了一张小茶桌。一桌两椅一茶具,坐看云卷云舒,笑看风云变幻,颇有“清风坐竹林”的潇洒。 古稀之年的每一天,戚阿姨都过得扎扎实实、有滋有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