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眼观潮 朱泽军 前不久,我市警方摧毁了一个“网络考证”诈骗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30名,涉案金额高达100万元,受害人多达70人。其中市民小罗浏览网页时,点击了一则“报考证书”广告,“客服”称:公司负责安排学习、考试,承诺“包过”,动用“人脉”寻找到优质单位挂靠证书。小罗经不起诱惑,支付了三万元“课程费”。但考出证件后,“客服”以条件不符、无合适公司等予以搪塞。小罗这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了。 如今,打开手机或网络,“考个什么证,呆在家里赚大钱”“一证在手,月入万元”,以及“包就业”“包挂靠”“有补贴”等广告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事实上不少“颁证机构”并无正规资质。像小罗那样刚走出校门,缺乏社会经验的求职者,原本经济条件就不好,为改善家庭生活,改变自身命运,好不容易凑上数万“学费”,最终换来的却是一张“废纸”。在就业形势日趋紧张的当下,有的人为拓宽就业渠道,欲通过获取更多的所谓专业证书,为就业成功加码,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求职首先要端正态度,文凭不代表水平,学历不等于能力。这证那证,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而不是滥竽充数的“山寨证书”。其次,如果真想通过职业培训,提高自身相应技能,也不可急功近利。在考证、培训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认准培训机构,明确培训合同条款,清晰地约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不可随便逮到一个口若悬河、信誓旦旦的“山寨培训”机构,就不顾三七二十一地往里面钻,从而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为此,建议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开展针对“山寨证书”的专项治理,严厉查处那些违规培训、违规收费,以及用虚假或夸大的宣传,故意混淆概念、误导社会的炒作和涉嫌欺诈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