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7月05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烟火的温度 菜肴的味道

——《文人饮食谭》读后

    

    

    

    

    

    

    和 风            

    

    《文人饮食谭》一书,读起来让人舍不得放下,像品茗,每天抓一撮茶叶,慢慢地品。56篇谈饮食文化的散文随笔,出自周作人、夏丏尊、刘半农、郁达夫、俞平伯、叶圣陶、林语堂、梁实秋、汪曾祺等49位现当代作家、学人之手,他们用平民化的语言、烟火的温度和菜肴的味道,记录对饮食文化的理解和他们曾经的辛酸。

    辑一是夏丏尊、刘半农和林语堂等人谈吃的起源和沿革,五花八门的习俗和吃素、吃荤、吃点心及各式吃法的排场,使人在阅读中增长知识。辑二是乡土风味,荟萃了苏帮菜、北京、东北等名菜和庖厨的烹饪技艺,使人大开眼界。但我觉得,此书最吸引我的是辑三“野味名品”和辑四“对酒当歌”。

    辑三第一篇是周作人散文《故乡的野菜》,格局不大,却有大情怀,第一句是“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文章所谈的荠菜、马兰头、鼠麹草和草紫(紫云英)等,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周作人谈到,在开年的清明前后,用这些野菜,如鼠麹草和上米粉做成细如小指状的条条,再五六个做成一攒,名曰茧果。在漫谈食用的同时,他谈到春天遍地可以看到的草紫,农人收获后,可以做肥料,而采取嫩茎瀹食,鲜美,似豌豆苗。甚至还可以用这些野草花,编织成女孩们玩耍的花束。这篇散文写于1924年2月,快100年了,但一点没有过时。遗憾的是,许多野菜现在已经难以寻觅。

    自称吃炸酱面长大的梁实秋,他的散文《面条》遣词造句生动传神,譬如形容师傅抻面“他总是打赤膊,拿大块和好了的面团,揉成一长条,提起来拧如麻花形,滴溜溜地转,然后执其两端,上上下下地抖,越抖越长,两臂伸展到无可再伸,就把长长的面条折成双股,双股再拉,拉成四股……”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辑三中汪曾祺的《家常酒菜》系列随笔,共十篇,长的千字有余,短的百字左右,但篇篇耐读。汪曾祺多短句、俗语、口语,读者喜闻乐见。他的《拌菠菜》《拌萝卜丝》《松花蛋拌豆腐》《芝麻酱拌腰片》等,读者完全可以照他的叙述,轻轻松松搞定一道菜。汪曾祺写道:“很多菜是馋人瞎琢磨出来的。”塞馅回锅油条就由他独创,他说这道菜在所有菜谱里是找不到的。

    《文人饮食谭》的辑四中,多有涉及饮酒的散文和随笔。丰子恺《湖畔夜饮》一文,写他某晚饮酒回家,听家人说郑振铎曾来访。第二天一早,就去郑振铎下榻的旅馆找他,并留下自己的名片,请他过来吃酒叙旧,但没有等到。当晚,丰子恺独酌,照例倾尽一斤。正当他酩酊之际,郑振铎来了,于是端出酱鸭、酱肉、皮蛋和花生。对坐饮酒时,樽前有丰子恺写的苏步青诗:“草草杯盘共一饮,莫因柴米话辛酸。春风已落门前草,且耐余寒放眼看。”两人阔别十年,身经浩劫,想到作古的朋友,丰子恺写道:“可惊可喜、可歌可泣的话越谈越多。谈到酒酣耳热的时候,话声都变了呼号叫啸,把睡在隔壁房间的人都惊醒。”直到夜阑,两人又“浮两大白”。此文无疑写出了阔别的伤感、相逢的喜悦,令人感动。

    楼适夷自称生在“酒香世家”,父亲、伯父却不善饮酒,反而是幼小的他能陪叔父喝酒。楼适夷并不回避喝酒失态,譬如在部队里,遇到节日,用饭碗装白酒猜拳。某次赴宴,“多喝了几杯,回到家里,兴高采烈,从老保姆手里,夺过孩子,当大皮球望空抛接”。

    被称为“中国果戈理”的著名剧作家陈白尘,他的《“何以解忧”》一文,写出了磨难岁月中的辛酸和无奈。譬如,他因失眠每晚必服安眠药,妻子给他寄来的两大瓶安眠药却被侄女没收,说会害他。无奈之下,陈白尘买来半斤白酒,临睡喝一盅,居然立刻入梦。从此,他与酒有了不解之缘。由于身份的原因,他只能偷偷地喝,外出买酒也不能堂而皇之。在寄居老百姓家的日子里,晚上要点煤油灯,每次去一个叫“甘棠”的小镇采购煤油等日用品时,总是带着两只空酒瓶,貌似买煤油,其实是鱼目混珠,其中一瓶装酒。

    《文人饮食谭》中看似不衫不履、脱略形骸、亦狂亦侠亦温文的闲趣文章,可谓美食与美文并举、饮食和文化兼重,读来回味隽永,获益良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