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理论周刊·发展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7月14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体现“三个落实” 构建优质均衡公共服务体系

    

    

    段亚男

    

    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民生需求,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省第十五次党代会聚焦高水平推进社会建设和人的现代化,打造社会全面进步高地和促进全体人民全面发展高地,提出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更大力度建设教育强省、构建全民全程健康服务体系、探索“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构建共富型大型社保体系等重点工作,为高标准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浙江解读。

    推动我市民生服务优质共享,应在贯彻落实中央、省委重要战略部署的基础上,对照公共服务发展领域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标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表共同富裕先行市建设战略目标,以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重构公共服务体系的系统路径,具体体现为“三个落实”:一是将“重要窗口”模范生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落实到高辨识度的标志性设施建设上;二是将共同富裕示范先行的宁波作为,落实到广复制性的标志性成果创建上;三是将全体人民全面发展的时代使命,落实到强认同感的标志性主体参与上。

    一、聚焦经济社会高协同发展,重构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

    近年来,宁波作为新一线城市的影响力逐步提升,经济发展活力高的区域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954.4万人,较2017年增加了154万人,慈溪、鄞州、北仑常住人口增长位列前三位,上述三区(市)2021年GDP也位列全市前三名,是全市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同时,部分经济活力强的街道(乡镇),也成为集聚人口的重要单元,七普常住人口超过10万人的街道(乡镇)数达到30个,其中,慈溪(6个)、鄞州(5个)两地占全市的三分之一。人口空间集聚水平的新变化,对我市系统性重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遵循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赋能升级县域现代化公共服务单元功能。按照中等城市的规模体量,加快县域现代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补缺提质,增强余姚、慈溪、前湾新区等地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能力,加快主城区优质资源向北部延伸布局,依托优质公共服务设施和项目,打造精致新区和活力单元,提升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副城品质功能。另一方面,贯彻现代化城乡社区治理理念,优化调整基层公共服务基本单元。对全市七普常住人口超过10万的街道(乡镇),优化调整行政体制,适度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搭建可及性高的15分钟公共服务圈;对七普常住人口低于1万的10个镇(乡、特殊区域),综合考虑当地居民实际需求和未来的人口发展趋势,谋划推动片区化服务治理单元,整合片区内的教育、卫生设施,建立符合实际的服务半径。

    二、聚焦大都市新增长极培育,统筹优化公共服务空间布局

    人口流动和集聚的区域特征,反映了城市功能布局和区域发展协调程度,是现代化都市增长极之所在。以户籍黏性较强的优质公共服务为例,我市的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以绕城高速以内的区域为主,传统意义上的“老三区”特别是“三江口”周边,集聚了包括优质高中、三甲医院等在内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成为我市户籍人口净流入的热点区域。近年来全市户籍净迁入人口主要落户在鄞州、海曙、江北等区,宁海、象山等周边县(市)户籍净迁入人口有所减少,这从一个层面反映了我市公共服务优质资源的区域统筹性不足,南北协同性不够。

    在共同富裕示范先行的新阶段,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围绕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功能布局变革的基本要求,从新型城镇化、市域一体化角度,推动优质公共服务在全市域布局,构建与人口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体系。纾解中心城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矛盾,扩大城郊、重点发展片区优质教育、三甲医院配置,打造与大都市能级相协调的人口增长潜力空间,为区域协调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三、聚焦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同感,构建共建共享、共谋幸福的社会建设机制

    党的十九大提出“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在此基础上,结合共同富裕先行示范一年来的实践经验,站在更高的标准上,增加了“认同感”的要求。“认同感”在人的需求层次中,对应的是最高层次的“尊重与自我实现”。聚焦这一新要求,公共服务体系应围绕社会建设的制度设计,强化两方面重点。

    一是建立完善民生优享的公共服务体系,让全体居民获得感更实在,幸福感可持续,安全感有保障,夯实“认同感”的客观存在基础。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重点领域,想人民之所想,满足人民之所需,做到基本公共服务“一个都不能少”,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特别是聚焦“一老一小”、灵活就业、残疾人等重点群体,着力建立和完善共富型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改善和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

    二是深入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建设机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创造“认同感”的主观价值链接。加快推动城乡社区现代化建设,将公共服务的人、财、物下沉到基层,激发全社会参与社会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优化社会救助和慈善制度,鼓励和吸引慈善力量、社会组织更多地参与扶贫救困、互助养老服务,推动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障网络建设的有效衔接和功能互补。通过基层创新和试点探索,将公共服务供给从过去政府主导下的单一供给模式,转向多方协作下的共同营造,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

    (作者单位:市发展规划研究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