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淑萍 有一次,我们一群人围着一位老先生打哈哈,言语中,半是夸他半是打趣他。“你们不要瞎起哄,‘抬城隍’。”他笑骂道。由此,我判断,“抬城隍”在宁波方言中,带有贬义。果然,老先生告诉我,“抬城隍”就是瞎抬举、瞎起哄或怂恿他人的意思。 城隍,就是城隍爷。凡有城池,皆有城隍,他是城池的守护神,也是冥界的地方官,在冥间主持公道,惩恶扬善。城隍是老百姓自己选出来的,有资格做城隍的,都是那些忠君爱国的英雄或符合儒家标准的品行端方之士。上海的三大城隍是霍光、秦裕伯、陈化成,杭州是文天祥。全国各地还有春申君、萧何、周新、朱一贵等城隍。而我们宁波,据说供奉的是纪信。纪信是刘邦手下的大将,楚汉相争,荥阳一战,因为他面貌酷似刘邦,就顶替刘邦入降霸王项羽,使刘邦得以脱身,纪信被发现后即被焚身。但还有一种说法,此纪信非彼纪信。这是另一个朝代名叫纪信的军中校尉,押送粮草经过宁波,看宁波百姓饥饿难耐,就把粮食用来赈灾了,自己则被军法处死。宁波的老百姓就把他选作城隍。可见,城隍很亲民,很“接地气”,他们是人死后担任神职,不像一般天界的神明那样有高不可攀的背景和法术。 再说“抬城隍”,原先是一种祭祀仪式,好多地方奉行。一般来说,“城隍三巡”,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此三节民间谓之“鬼节”),城隍老爷要出巡。也有地方根据城隍爷的生日或当地庙会自行定的。比如,东南沿海一带,因戚继光抗倭,也有六月六抬城隍迎戚爷的。城隍出巡,要八抬大轿伺候,有专门的仪仗队,内有活人扮的文武判官、黑白无常、牛头马面,还有那披枷带锁的被羁押的鬼魂。鬼魂大都由痼疾缠身的病人扮演,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否极泰来。这本是一项非常神圣的仪式,但后来渐渐演变成一个民俗节庆。仪式上有划旱船、舞龙、舞狮、扭秧歌等,热闹非凡,与其说敬神,不如说是娱民。 那么,“抬城隍”为什么成了贬义词呢?我估计有两种可能。一大帮子人把泥塑木雕的城隍爷玉带蟒袍地装扮起来,煞有其事地抬着,是不是太夸张了?所以,有了“瞎抬举”的意思。而后来,在那种闹腾腾的气氛下,大家的态度也轻佻起来。那些抬城隍的,并不是个个一脸虔诚、毕恭毕敬的,轿子抬得颤颤悠悠的大有人在,甚至还有人会拉拉城隍爷的袖子、摸摸城隍爷的袍带,于是,就有了“瞎起哄”的意思。 由“抬城隍”,我又想到了“抢菩萨”。宁波东钱湖有龙舟节,而且龙舟节一般不是在端午,而是在农历九月。龙舟节起源于东钱湖农历九月十一和十六两个庙会,先是画船阁“菩萨出巡”,再是上塔山庙神祇鲍盖“诞庆”。庙脚下所属各村都要参加行会,行会活动精彩纷呈,最壮观的是赛龙舟。传说,有一年的农历九月十一,东钱湖陶公山船队在赛龙舟中夺魁,抢回来一尊菩萨,于是就在曹家山头造了座画船殿,并规定每年的农历九月十一这一天为画船节。东钱湖的忻家村老大房、大沙房、永泉会各族房都购置了龙船,确定专人保管。每逢画船节,他们还邀请外地的龙舟表演队到东钱湖竞赛。龙舟竞渡这一节目就世代传承了下来。 有些地方,比如福建莆田和杭州临安也有“抢菩萨”的习俗,更有甚者,明抢不成,还有暗偷的。“抢菩萨”在一些地方成为闹元宵的一个有趣的活动,但有时因为私心,争抢时大打出手、滋生事端的亦不少。对于神祇,民众大都怀着敬畏、虔诚之心,难得戏弄一下,“消费”一下,想来菩萨老爷与民同乐,也不会怪罪。但是,如果因为私心去争去抢,岂不让菩萨为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