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桃李牡丹芍药……各色花儿次第开过,安然退出曾经绚烂过的世界。叶子由春天的嫩芽,转为油绿,到了郁郁葱葱的时节。李易安用了“绿肥红瘦”这样独特的表述,不说增减,不说来去,不说兴衰,更不说死活,只是拿肥瘦说事。杨玉环的丰腴,赵飞燕的婀娜,都是美的。我崇敬大自然从容、平和、和谐的交替。 立夏,代表着夏季的开始。旧时立夏有“称人”习俗。相传1700多年前司马昭灭蜀,为了安抚蜀汉臣民,封刘阿斗为安乐公,还当着众人的面给阿斗称了体重,并表示以后每年复秤,以示不亏待这位亡国之君。民间从此仿效,渐成习俗。我小时候在乡下见过这番热闹场面:门前院后,挂起一杆大秤,秤钩悬筐,大人小孩依次坐进筐里称重,边上人齐声喊着吉祥的话语,其乐融融。女人们或是不便抛头露面,便悬秤房梁,彼此品肥论瘦,嬉笑娇态,别有风情。故有人打趣:“风开绣阁扬罗衣,认是秋千戏却非。为挂量才上官秤,评量燕瘦与环肥。” 在我们当地,立夏那天孩子会在胸前挂个涂了颜色的鸭蛋,相传能驱走瘟神。孩子间以蛋撞击,以不破为胜。我小时候专门做过一只假蛋:先在鸭蛋上开个小口,吮出蛋清蛋黄,然后灌进蜡水,封上口子。外真内假,屡战屡胜。立夏还吃“脚骨笋”,将煮熟的野山乌笋拣两根相同粗细的一口吃下,说是有强脚健骨之功效。还有一种“君踏菜”,煮熟后黏稠滑嫩,据说吃了之后皮肤光滑,夏天不易生痱子。“君踏菜”应该是地道的民间护肤美容品了。 立夏过后,太阳变得毒辣辣,书本中有很多描写夏天的句子,我还知道一个“吴牛喘月”的成语,来自《世说新语》:晋武帝时,大臣满奋很怕风。有一次进宫面见皇帝,外面刮起大风。因宫里的窗户是用透明琉璃做成的,他以为没有糊窗纸,不禁发起抖来,脸色也变得苍白。武帝问清了原因,说:“琉璃本是密不透风的,你还怕什么呀?”满奋于是不好意思地笑着说:“臣犹吴牛见月而喘。”意思是:我就像南方的水牛,看到月亮出来也会吓得喘起气来。原来江淮一带的水牛怕热,夏天喜欢泡在凉快的水里,满月之夜,水牛将月亮误以为是太阳,会吓得喘起气来。“吴牛喘月”就这样成了成语。 关于夏天的古诗很多,如“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印象颇深的倒是《水浒传》里那个挑酒汉子的吟唱:“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天上烈日当头,骄阳如火;地上稻禾枯焦,土地干裂。眼看着田里的稻禾枯死,一年收成无望,农夫心如汤煮油煎一般,富人们则摇着扇子,一副逍遥的样子。这样的诗句很能激起阶级仇恨,也为“逼上梁山”铺垫了理由。 宋人李重元在他的《忆王孙·夏词》中写道:“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这“浮瓜沉李”也有出处。三国曹丕曾写过《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是指夏日里把瓜果浮沉在凉水中,吃起来消凉爽口。我记得小时候母亲把买来的西瓜、脆瓜放入吊桶置于井下,晚上取出食用,比现在电冰箱里的东西好吃多了。只是小时候并不知道“沉李浮瓜”的诗句,倒是担心过吞下去的西瓜籽会不会在肚子里萌芽,忽地从肚脐眼里冒出一根绿油油的藤蔓来。 都说现在的天气比过去热多了,我家隔壁的九十岁老太偏是不认,唠叨着“热、热、热,你们知道什么是热呀?锡壶不软,洋蜡不化,就算不得热”。现在城里人已难得看到锡壶之类的东西,新做的茶叶罐之类的锡制品,采用了合金工艺,材质不一样了。以前的酒壶用纯锡打造,熔点低,夏天热到一定程度,提起锡壶,稍一用力就会留下手印子。这,就是老年人记忆中的炎炎酷暑。 早年宁波闹市区开明街口,一边是新华书店,一边是红光大众浴室。每到夏天,浴室的门面就摇身一变,成为“国营红光冷饮店”。这是至今让我怀念的地方。刨冰果子露3分钱一杯,绿豆棒冰4分一支,7分一块的地力糕带着点薄荷味,比现在的盒装豆腐还大。此外还有9分一碗的西谷米、1角2分钱一客的三色冰激凌。踮起脚尖往柜台里瞧,冷饮放在几只硕大的茶水桶里,外面裹着厚厚的棉被,头顶吊扇哐啷哐啷慢腾腾地转着,一如夏日慵懒的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