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行走基层·乡村发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7月20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农指员为乡村产业振兴“点石成金”


洋坑村试种的黑花生。(孙吉晶 摄)

◀大堰村灵芝种植基地。
(孙吉晶 摄)

▲沙地下村蜂农打开蜂桶。
(孙吉晶 摄)

▲大堰后畈村引种的覆盆子。
(孙吉晶 摄)

    

    

    

    记者 孙吉晶 通讯员 王威

    

    去年9月,来自机关、企事业、高校以及金融机构的120名工作人员,作为市派第十三批农村工作指导员到村开展工作。

    从进村的第一天起,广大农指员肩负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和为民办事服务四大任务,吃住在村,全心投入。他们进驻的村大多是经济薄弱村。为此,一些农指员把发展产业作为驻村帮扶的工作重心,因地制宜、挖掘潜力,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品种和项目。香橼、黄精、灵芝、黑花生、覆盆子、四明土蜂……有的已产生收益,有的初步种养成功。

    近日,记者跟随农指员的脚步,深入宁海、奉化等地乡镇,感受农指员的辛勤付出,记录项目为所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的变化。

    

    教授驻村,大堰山村种出灵芝

    

    

    7月15日,记者来到奉化大堰镇大堰村。一处占地面积2亩左右的山坡地上,搭建着白色的尼龙大棚。掀起薄膜一角,硕大的红褐色灵芝令人眼前一亮。

    大棚里,一位身形瘦小的老人头戴斗笠,脖子挂着毛巾,正和小工一起干活。他就是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派驻大堰村的农指员凌庆枝教授。

    尽管大棚顶上覆盖了黑色的遮阳网,但里面还是有些闷热。“灵芝即将成熟,9月下旬就可以采收了。”凌教授一边擦汗一边说。

    眼下正是灵芝套粉的关键时节。除了周末回趟家,凌教授每天早上五六时开始,便在灵芝种植基地里忙碌了。套粉,就是在灵芝底下铺上一层食品级的塑料薄膜,上面搭一个小拱棚,再盖上无纺布,形成一个相对密闭而又通气的空间。“这样一来,灵芝孢子粉就逃不走了。”他说。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是大堰村的帮扶结对单位。去年9月,已近退休年龄的凌庆枝受单位指派,到大堰村担任农指员。大堰山清水秀,又是水源保护地,生态环境优越。在经过生态环境、市场等调研后,凌庆枝确定利用学校的帮扶资金发展灵芝产业,从安徽引种了3000多株“黄山二号”灵芝。

    今年4月,菌棒运到大堰村。凌庆枝一心扑在灵芝种植基地,发挥中药学专业特长,精心培育管理。灵芝对水质要求特别高,他们用管子从山顶引泉水下来进行浇灌。大堰早晚温差大,上半年雨水充足,灵芝长势旺盛。

    记者看到,一株株灵芝色泽鲜艳,如盛开的莲花。灵芝的子实体大多长到直径20厘米,大的已有30厘米。“今年单孢子粉产量估计有近千斤。”凌教授说,灵芝种一次、收两年。今年采收后,明年菌丝还会再长出来。

    作为一种中药材,灵芝需求量大、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大堰山乡首次试种灵芝获得成功,这更加坚定了凌教授和村干部发展灵芝产业的信心。

    凌庆枝表示,在大堰村开展“林下经济”模式种植灵芝,有效利用当地特色地形与良好的生态环境,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不失为一条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新路。

    

    土蜂下山,沙地下村酿出“甜蜜”

    

    

    7月6日上午,骄阳似火。记者驱车沿着蜿蜒的山间砂石路,赶往宁海胡陈乡沙地下村一处四明土蜂养殖点。在海拔500米左右的一个山头,四周群山环绕,植被茂盛,道路一侧每隔几米摆放着一只蜜蜂养殖桶。现场,几名村民正在抓紧采收蜂蜜。

    “这里总共放养了80桶蜜蜂,它们生长在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中。”宁海县贵隆农业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叶成明说。

    3个多月前,沙地下村从余姚四明山区引进了四明土蜂。眼下,四明土蜂养殖迎来了收获季,第一批蜂蜜开始采收,村民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四明土蜂是宁波地方蜜蜂品种,主要分布在四明山腹地的余姚、奉化等地。从四明山“飞”到宁海东部山乡,这缘于宁波市市派农村工作指导员的牵线。

    沙地下村山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村民收入来源少,村集体经济薄弱,急需实施产业帮扶项目。

    在沙地下村党支部书记叶相瑞看来,蜜蜂养殖成本低、投入少、见效快,尤其适合山区养殖,这对于像沙地下这样山林多、平地少、蜜源丰富的地方来说,是农户增收的“致富良方”。

    在农指员的协调下,今年3月,宁海县贵隆农业专业合作社从宁波森鑫蜂业有限公司购买了300桶四明土蜂,在8个点分批养殖。贵隆农业专业合作社总投资约100万元,采取村民入股的方式发展“甜蜜事业”。

    森鑫公司立足“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思路,建设蜜蜂养殖基地,对当地养殖户开展技术培训,惠民助农增收。经过3个多月的繁殖,目前四明土蜂在沙地下村养殖成功,并已增加到500桶。

    “第一批蜂蜜每桶产量5公斤以上,获得了丰收。”叶成明高兴地说,胡陈乡蜜源优质,无污染、花期长,蜂蜜质量好。采收的蜂蜜以每公斤160元的价格,被森鑫蜂业有限公司收购。

    “到今年底,沙地下村四明土蜂养殖规模能达到700桶,入股的四五十户村民收入还能再增加。”叶相瑞对此满怀信心。

    森鑫蜂业负责人吕春波说,公司定期派遣技术人员,对沙地下村的蜂农开展技术指导,让越来越多的农户通过养殖蜜蜂增收,享受生态红利。

    

    专家指导,洋坑村试种黑花生

    

    

    在象山新桥镇洋坑村北面的一处山脚下,6亩多黑花生长势喜人,再过一个多月,就可以采收了。

    洋坑村参与示范种植的村民吴祥红说,这种花生生长快速,耐旱性强,抗虫害,而且除草很方便。

    种花生不稀奇,但较大规模试种黑花生,在象山还是头一回。黑花生的品种叫“浙花5号”,由浙江省农科院自主繁育,并于今年1月获得农业农村部登记。

    去年10月,来自市总工会、市供销社、市商务局、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象山农信社的5名干部被派驻到象山新桥镇,担任农指员。市总工会的沈润担任洋坑村驻村第一书记兼新桥农指员片组长。

    入驻不久,团队便邀请上海中科院等省内外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等领域专家,赴新桥各村现场调研,确定发挥各自单位在农业科技、销售渠道、信贷支持等方面的优势,引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工作思路。

    “非粮化”整治后,洋坑村多出了大片复耕的旱地,亟待寻找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旱粮新品种。

    说干就干,农指员开始寻找合适的示范种植品种。凑巧的是,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农指员刘峰无意中看到了一篇省农科院李付振研究员在丽水缙云县成功种植藜麦的报道。藜麦用水量少,便于管理,是否能在新桥种植?带着疑问,沈润主动联系李付振研究员,请专家团队到洋坑村实地考察。刘峰还不远千里,赴省农科院海南基地实地了解省农科院自主繁育的旱粮品种育种情况。

    藜麦适宜高海拔、低温干旱的生长环境。然而,洋坑村并不具备这些条件。经省农科院专家推荐,大家最终决定在洋坑村建立省农科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协作示范种植基地,开展省农科院自主研发的“浙花5号”黑花生示范栽培。

    今年3月,洋坑村民积极行动起来,清理土地、围栅栏、起垄、投放生物菌肥……为种植黑花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由于疫情影响,李付振团队成员无法到场,但他们通过“云上”指导,帮助完成了“浙花5号”黑花生播种。

    沈润说,据省农科院测算的数据,黑花生一季亩产在175公斤到200公斤之间,一年可种植两季。种出的黑花生可由省农科院的合作企业以每公斤24元价格收购包销,预计一亩地一季收益有三四千元。

    洋坑及周边村庄旱地较多,以种植番薯为主,单季亩均收入在千元左右。近年来,因病菌侵袭,番薯烂根现象日益严重,导致收益降低。黑花生的示范种植,给当地农户带来了新的希望。

    沈润说,“浙花5号”若能在新桥乃至象山大面积推广种植,他们还设想引进坚果生产企业,开发花生加工产品。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