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时评/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7月22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9岁男孩为母做心肺复苏:急救意识更显可贵

    

    

    罗志华 

    

    近日,一则“母亲遇车祸,9岁儿子做心肺复苏抢救”的新闻登上了热搜。据媒体报道:7月19日,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一交叉路口,一名女士骑着电动自行车接儿子途中遭遇车祸,9岁儿子看到自己母亲晕倒在地,紧急为母亲做心肺复苏。该女士经过救治后已脱离生命危险,但依然需要住院治疗,孩子父亲回应,自己与妻子没教过孩子做心肺复苏,孩子是从电视上学的(7月20日光明网)。

    在这次急救当中,该9岁男孩值得称道的地方不少。因为发现母亲突遇车祸倒地,绝大多数低龄儿童会表现得不知所措,甚至只会哭喊。可这名孩子表现得不慌不乱,为母亲做心肺复苏、撑伞遮阳,既实施了急救,又防范中暑加重病情。路过的人之所以为之感动,主要因为他遇事果断、勇敢、沉着、冷静,且举手投足均体现出对母亲浓浓的爱。

    更可贵的,其实是男孩的急救意识。当前,急救面临的主要难题,并非人们不会,而是不想和不敢。比如,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配备了“救命神器”AED,并且操作十分简便,每项操作有提示音,急救效果又非常好,理应得到广泛使用。但事实上,已配备的AED闲置的多、使用的少,一些针对心脏骤停的抢救,很多人宁可“掐人中”,也不敢使用AED。从这个角度看,该男孩敢想敢做,比他是否会做更重要。

    当然,这次急救也有遗憾。比如,有网友指出,男孩做心肺复苏时按压部位靠近腹部,是不对的。但我们不能对一个9岁的孩子提过高要求。急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只要尝试去做了,就能不断提升能力。“急救免责”等法律条款,也是鼓励民众大胆施救。因此,不管急救的方法对不对,孩子的急救行为本身,就值得赞赏。

    同时也要看到,这起事件的确值得社会思考。孩子的好奇心、学习潜力、模仿能力很强,急救更应该“从娃娃抓起”,更应该走进课堂。然而,这个孩子的急救知识只是“从电视上学的”,尽管电视也是普及知识的一种渠道,但当前很多医疗“神剧”并没有传播正确的急救知识,反而可能形成误导,这是一个值得正视的问题。急救培训缺乏可靠的途径,社会整体急救水平就难以提升。

    普及急救知识,提升急救技能,还需持续努力。针对成年人,应将急救当作基本技能,尤其是在一些重点行业和领域,如公共场所工作人员、公交车司机等,还可探索制定急救培训合格上岗等规则。针对在校学生,包括急救培训在内的健康知识进课堂,应有更强的教学力度和更科学的教育方式,如此,才能涵养更多人的急救意识,并将之变成高超的急救技能,为社会培养更多敢于和善于实施急救的人,让人们外出多一份健康安全保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