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竺游波当起农创客。 (王层裕 余建文 摄) |
记 者 余建文 通讯员 马乐乐 王层裕 7月25日上午,奉化萧王庙街道青云村村民竺游波顶着烈日,指挥工人收割最后一片成熟的早稻。连着割了4天,180亩早稻即将颗粒归仓,“最近高温天有利早稻接穗,亩产逾500公斤,算是大丰收了。”竺游波开心地说。而在一旁田埂上观看的几名种田“老把式”也不住地点头:第一年种田能种成这样,这大学生农民真不简单。 竺游波今年35岁,之前,他没想到自己会回乡种田。2010年6月他在杭州读完大学本科,年底就参了军,在上海的部队服役。因为大学读的是汽车专业,在部队里就当了轮机兵,此后他又转为志愿兵,前后从军9年,于2019年退伍。 退伍后的竺游波留在了上海,他考取了相关证书,成了一名健身教练。后来,因为疫情影响,健身馆关门,竺游波便回到了奉化老家,“在家里待了大半年无事可做,感觉浑身难受”。 竺游波的父母都是种田人出身,后来改种花木。去年,青云村有380亩花木地退林还耕,准备对外发包耕种,竺游波得知后动了心。听说儿子要种地,父母亲惊讶之余,随即表示大力支持。“你这是子承父业,好事啊。没关系,放心大胆地干,老爸全力帮助你!”种了40多年地的父亲拍着儿子的肩膀说。 之后,竺游波找到村里,以每亩地1000元租金,租赁了这380亩地。“大学生又是退伍军人,回家乡种田,这在青云村还是头一遭,阿拉要全力支持。”村干部很喜欢竺游波的这股闯劲。 “种田对我来说是个全新领域,但我懂机械,要管好这一大片地,传统劳作是不行的,要多依靠现代技术,走农业科技化道路。”多年的从军生涯磨砺了竺游波坚韧的意志。他拿出几十万元积蓄,购买了无人机、拖拉机、翻耕机等设备,通过找资料自学,掌握了农机操作以及无人机播种、撒料、打药等技能,潜心琢磨水稻种植管理技术。今年4月,他用无人机播下首批早稻种子后,没想到遇到冷空气,早稻久久出不了苗,可把竺游波急坏了。那阵子,他吃不下睡不着,每天一早就跑到田里看有没有出芽。好在后来气温回暖,种子顺利出芽,竺游波才放下心来。 种田要种得好,对于“零经验”的竺游波来说,需要经历多种考验。早稻的除草、防虫害特别关键,即便有父亲从旁指导,竺游波做起来还是小心翼翼,并经常向农技专家、种粮高手讨教,生怕出现纰漏。上个月,200亩“甬优15”“843”两个品种的杂交水稻也顺利种好。在竺家父子的精心管理下,今年180亩早稻长势喜人,竺游波迎来了第一次“丰收季”,捧着刚打下来的稻谷,他成就感满满。 早稻割完后,送入烘干中心烘干,卖给粮站,竺游波他们马上要种连作晚稻。因为是花木田改过来的,地里残余很多树根,机械插秧不能用,竺游波得雇10来名工人进行人工插秧,成本要增加不少。他说,“有了第一年的经验,相信以后会顺利许多。连着种上两三年,花木地才完全‘改性’适合种稻,届时产量也会提升。” 即便戴着草帽,竺游波依然被烈日晒得一脸黝黑,已活脱脱成了个农民。如今,他有了新构想,打算引进稻谷烘干机等设备,把这380亩地打造成一个现代化农场。竺游波说,当职业农民也是一份体面的工作,“现在种田有政策的支持,只要踏踏实实地干,就一定能干好,为国家多打粮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