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7月27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好孩子不是吼出来的”

    

    

    张 弓 

    

    幼儿园一位教师,向某刊物推荐了一部书,书名为《不吼不叫培养好孩子》。从她简单的推荐理由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部会受到家长欢迎的好书,于是请人帮忙从网上购了一本。

    书的开本不大,封面是小女儿凑近妈妈耳朵讲悄悄话的图片,挺有亲近感。关键是它的内容有吸引力。本书的宗旨,自然是为了帮助父母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有效的家庭教育技巧。书中以大量的实用案例,从性格、品质、习惯、情感以及能力等涉及孩子教育所遇到的方方面面问题入手,提出了帮助少年儿童成长的方法,是很多家长尤其是年轻家长所急需补充的知识和技巧。正如封底里的一句广告语所说:“父母关心的教养孩子问题,一本全收录。”

    全书分10章,十三万六千字。每章又分若干小节,每个章节的小标题,既来自生活,又非常口语化。全书通过讲故事来讲道理,细心开掘,循循善诱,取材都来自家庭生活,语言恰似小姐妹谈心般的窃窃私语。

    譬如,短短一页半的前言,开头是一名有一个比较难对付的10岁女儿的妈妈自问:“假如我们做父母的能改善一下,女儿会不会不这么过分?”于是话题转入本书的主题,“现在,像这样的妈妈可以说是越来越多了……解决子女的问题,要先解决父母方面的问题,也许后者才是更重要的环节”。

    书的第一章,《理解孩子,好妈妈才能不吼不叫》,从孩子引发妈妈吼叫的六种表现切入分析,找出原因,提出对策。

    比如,“孩子为什么总是说‘不’”。开头是一个妈妈接连被3岁女儿说“不”的故事,然后告诉读者,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任何事情都希望自己去做,很讨厌大人的帮助。如果妈妈不理解孩子的这个特性,就会做出非常不合适的反应——轻者大声吼叫,重则大打出手,可是过后又很后悔。如果这个时候能懂得,孩子总是说“不”,正说明孩子已经长大了,正在形成自我意识,做妈妈的应该高兴并支持孩子的尝试,即使孩子尝试失误了,也不冷嘲热讽——“非要自己吃饭,打翻了吧”?——这是对孩子独立要求的否定。当然,对孩子一些无理的要求,也不能听之任之,而是开动脑筋积极引导,久而久之,孩子独立意识就会渐渐形成。

    其他五个小节都是如此写法。如“人来疯”宝宝心里在想啥、怎样剪断妈妈的“小尾巴”、孩子总是欺负同学怎么办、孩子得了“多动症”怎么办、孩子犯了错误总是狡辩怎么办,看这些标题,就知道说的都是父母们经常遇到的头痛问题,做父母的肯定很想看下去。

    第二章开始,更是直接告诉父母怎么与孩子相处,比如换位思考,让孩子理解你;面对冲突,冷静应对莫暴躁;不吼不叫,培养孩子的好品质;用爱浇灌,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心理;循循善诱,让孩子拥有好人缘;点燃热情,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等等。

    看完全书,我想说的感想有两点。

    其一,解决好孩子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父母的问题。

    平日里,我们经常抱怨一些人素质差,连做人的基本道理都不懂。可是,我们还得想一想,这些素质不好的人,是什么人培养出来的?要求素质不高的人,培养出素质很高的人,这不是强人所难吗?学校教育,教师质量是关键;家庭教育,家长的质量同样重要。对提高教师的质量,我们有很多办法和措施,对家长质量的提升,几乎还没有受到最起码的重视。

    其二,针对学生的各式各样培训班,有害无益,政府正在下令收缩;而针对家长的培训班,我以为可以多多益善。

    做父母的,对孩子的教育,为什么只会又吼又叫加棍棒,因为除此之外,他们不懂得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或者他们自己就是这样被教育长大的。有一位朋友被“不听话的孩子”折腾得没有办法,想请一个“厉害一点”的老师来帮助管教。我以开玩笑的口吻说:最需要请老师的,不是孩子,而是你自己。当然,我绝不是开玩笑。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也就是说,兴办家长培训班,存在着大量渴望满足的社会需求。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