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尾都与奉化江相接,镶嵌其中6.2公里的东江,左岸为奉化,右岸为鄞州。 我偏爱右岸。 因为那守护了东江全程的防洪堤与景观带,是整个区域内最具辨识度的风景,从空中鸟瞰,像长而翠的珠链,蜿蜒地环绕了沈风水、走马塘、茅山等三个村落,充满了诗画江南的意境。 夏日黄昏,漫步防洪堤上,江风吹拂,眼前豁然开朗,开阔的江面,碧波荡漾,沿路分布的六座节制闸以及斗门桥、武陵渡碑、东江大桥等景观,沿堤全程相伴的绿地、花树、亲水平台、步道,构建成浑然一体的“水清、岸绿、景美、安全”的全域美景。 东江发源于奉化葛岙乡南端薄刀岭岗,自南向北流经尚田、西坞、白杜至方桥与县江汇合后入奉化江,干流全长44公里。而我也只熟悉鄞州境内的那6.2公里,爱那6.2公里的东江右岸。 沿着沈风水村一路向南,江边是民居,是稻田,田园牧歌,人间烟火,充盈着对乡土温暖的眷恋。 沈风水村人杰地灵,著名宁波帮人士、“营造大亨”沈祝三就是从这里走出去,沿着东江,沿着奉化江,一直去到武汉,至今还有多栋洋行大楼、银行大楼,成为武汉民国时期建筑的地标,著名的武汉大学最终让他倾家荡产,却成就了中国最美丽校园的初稿,也诠释了宁波商人的诚信、对知识的尊重。 以沈祝三传奇经历为原型创作的甬剧《筑梦》,分别在他老家姜山和他洒下心血的武大上演。 几年前,生活在海外的沈祝三后人前来寻根,我再次走进沈家那座百年老屋,青砖和红砖装饰的拱形门楣、百叶窗、一面保存相对完整的青红砖墙等,都能看出当年建筑风貌。在老旧而狭窄的木楼梯上上下下,听着年长的村民诉说沈家的旧事,百年老屋的气息笼罩下来,这是沈祝三在外事业发达之际为他母亲造的房子,也是这位“营造大亨”留给家乡的唯一建筑。老屋的西边,是祠堂和义学校舍。 萦绕着沈风水村的东江,在我眼里,成为一条有故事的河。河畔的村落,被江水滋养过的土地,在千百年的岁月里,繁衍着生生不息的聚散离合、奋斗逐梦。 作家天涯的小说《楝树河向东流》,记录家乡沈风水村的乡愁与变迁,书中的河流,也应该有着村边东江的影子。 江水依依,从沈风水村流到了千年古村走马塘,这个走出了76位进士的“中国进士第一村”,充满了宋韵文化,村内古朴的街巷之间,似乎仍有宋人的生活经络与精神气脉。 这里也出过戏,取材于走马塘人——御史陈禾的原创越剧《走马御史》在全国巡演。 走马塘村的一边可以望见东江的四季,另一边的入口,是红遍了一个夏天的荷塘,不同的水域,为古村注入灵气,注入生机。 如今,荷塘依然是最美的花季,粉的、白的荷花,争先恐后,一大朵一大朵挤在圆盘般的碧叶之间,一天到晚兴兴头头,极好的精气神。荷塘畔只开118天的网红咖啡馆,成为乡村的另一道风景。 这个夏天,我一遍遍来到荷塘边,喝过咖啡,听过青年的宣讲,看过“宋乐入画”的情景展,那箜篌琴音,古装女子,是荷塘与老屋之间,一抹生动的宋韵色彩。 在汇入奉化江前,东江的流水又进入了茅山的腹地。 斗门桥有着百年历史,茅山师范旧址,也见证了近百年的岁月,茅山不高,却充满深厚的文化底蕴,著名的天一阁藏书楼主人——范钦,就长眠在此。 茅山,山青。东江,水碧。在这山水之间,安放着范钦充满书香的魂魄。 爱东江右岸之风景,是因那土地里,深深流荡着的文脉,深埋着地域精神的基因密码。耕读传家的风尚,义利兼顾的宁波商帮精神,刚柔并济,水乳交融。东江右岸,3个村庄的样本,也是鄞州乡土文化的缩影。 当此刻的我,随着东江,寻迹岸边的流韵与往事,用目之所及,也用思绪与怀想,去描绘和充实那文脉之传承,民生之发展,同时留意到,那江边的防洪堤,不只是为审美而建。 曾几何时,江边的村民每年在汛期或遭遇台风时,都会苦于洪涝,路面、田地被淹没,“海葵”“菲特”来袭时,积水过膝。 如今看到的这一段防洪堤,是鄞州区水利局投资5.76亿元,于2013年开始实施的高标准的东江堤防加固工程。 这一工程是甬江防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高加固东江右岸堤防,并对东江右岸平原区域实行节制,形成洪涝分治排水格局,进一步减少洪水入侵右岸平原,缓解鄞东南平原防洪压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对防洪的新要求、高标准。 整个工程的防洪标准已达20年一遇,与下游奉化江堤防闭合,沿河分布有六座节制闸,分别为东江管理所闸、刘家闸、孙家山闸、钱家山闸、王家闸、太平闸,共同承担鄞州平原的防洪排涝体系。 有了东江防洪堤的守护,江畔的村庄风景,变得更加宜人,村民的幸福生活,更多了一份保障。 绿草茵茵,紫薇芬芳,杨树葱茏,显示着岁月静好。 江边人家,美化墙上有斑斓的彩绘,书写着“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宣传语,这一理念,书写在岸边,也刻在了心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