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记忆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8月16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集市称谓面面观


设于坡地上的年集。摄于河北。

在云南元阳胜村属相赶集时抓拍的一景。

鄞州梅墟老街,从拱门可看出当年的闹猛。

慈溪市胜山服装布角料市场称斤两卖货。

慈溪市掌起镇的裘市(裘家)老街。

    

    桑金伟 文/摄 

    

    “集市”也称“市集”,是指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形式。我一直认为集市最能反映一个地方的民生和物产,因此每当外出拍摄时,总要起早去集市上走走看看。

    中国集市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数千年来集市贸易生生不息。笼统而言,北方集市多称“集”,南方多称“市”,但也并非如此简单统一,各地称呼很多很杂。

    一

    古人说,“集也者,聚也,聚东西南北之人于一方,以所有易所无,犹市也,故曰集市。”也有人认为,新中国成立后,乡镇上的一般称为“集”,故有“集镇”之呼;城市里的称为“市”。

    “集”是最普遍的称呼,说“赶集”,举国上下没有听不懂的。不少“集”的前面直接冠以地名,如“符离集”。我对这个地名印象较深,因在列车上吃过当地名产“符离集烧鸡”。

    过了腊月十五,北方常称集市为“年集”。“年集”其实是年货市场,与平时的集相比,市面地盘大为扩张,河边、滩上、林下都成了集;商品的种类、数量激增,特别是带有年味的商品把集市装点得琳琅满目;赶年集的老乡们争购春联、衣服、糖果、蔬菜、猪肉、鞭炮等。

    冠以“市”的称呼有很多。

    草市,在州县城以外的水陆交通要道或关津驿站所在地形成的集市。至于“草”字的由来,或说因市场房舍用草盖成,或说最初是买卖草料的市集。

    亥市,即隔日交易一次的集市。究其得名来由,一说赶集是由十二地支间隔而成的日期:丑、卯、巳、未、酉、亥日的简称,即“亥日集”简称为“亥市”。一说是“亥者,痎也”。“痎”即痎疟,间隔一日而发的病。据说亥市多在蜀地。

    槐市,用现代话讲就是一种书市。西汉时,在太学旁形成了包括买卖书籍在内的综合性贸易集市,因其地多槐树而得名,每半月一次。

    胡市,是汉代在边境关隘设立的关市,亦称“边市”,后泛指与外族交易。

    鬼市和露水市。古代都市里常有夜市、早市,夜市、早市,又常被戏称为“鬼市”,即夜晚开张或从五更营业到天亮的集市。慈溪市周巷镇有登州街村,村内有条登州街,是清末时形成的以鱼虾批发交易为主的集市。该集市每晚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群众戏称其为“夜打登州(绍剧剧名)”,后以此成了集市名和村名。当地老人们说起“登州夜市”,至今仍绘声绘色。“露水市”就是“起五更”的“市头”,天不明成市,等到太阳一竿高,露水干了,买的卖的看的,一齐作“鸟兽散”,各忙自己的事去了。现今著名的慈溪市胜山服装布角料市场,就是由露水市发展而来的。

    庙市、香市。庙市也叫庙会,过去各地都有,一般是一年一度,为期三五天。香市一般在春季进行,杭嘉湖地区的香市很出名,是一种临时性的规模较大的集市贸易。茅盾在散文《香市》中说:清明过后,我们镇是照例有所谓“香市”,首尾大约半月。

    此外,还有以经营的商品为名的专业性集市,如参市、蚕市、茶市、柴市、蛋市等,不一而足。

    在宁波,“市”很普遍。笔者以《鄞县通志》为切入口,对该志的《辰编·市集》所载的“市集”逐一进行了统计:鄞县的市集分为“城厢市集”“各区市集”两类。城厢市集共12个,除了3个用“市”表示外,其余全用“小菜场”表示;城厢以外的各区市集,均用“市”来表示,共80个。

    也就是说,《鄞县通志》所载集市共92个,其中冠以“市”的有83个,可见“市”的称呼极为普遍。

    城厢有9个市集称“小菜场”,当年“小菜场”之名较时髦。其中,建立最早的是江北岸第一小菜场,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建立最迟的是西郊路小菜场,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严格讲,小菜场与集市有区别,但区别不大。小菜场是集市的升级,买方多为城内的工薪阶层。宁波人说买小菜也叫“出市”。

    在城厢未冠“小菜场”之名的3个市集是“南郭三市”“西郭八市”和“东津市”。三市“逢三上午”开市,八市“逢八上午”开市,故名。在宁波,用开市日期命名集市的还有很多,如余姚的二六市、三七市,宁海县越溪乡的七市等。

    此外,还有以姓氏为号的“市”,如镇海区的庄市、江北区的费市、慈溪市的范市等,它们的街市至今依然热闹。

    二

    除了“集”“市”外,“街”这一称呼用得也不少。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常以集镇为研究对象,他认为乡村集市的一项重要功能是联系社会关系。村民在赶集时往往会花上一整天时间,除了购物,通常会在面馆、茶馆或某个摊位的小凳上聊天,向店主打听些市场行情,或者看看能不能遇到老朋友。我去大凉山拍摄时,天天沉浸在这种集市中,对此深有体会。

    街子。费先生在《云南三村》中提到的“街子”,是农村主要的贸易场所,每个街子每隔一段时间会开市一次。它有别于店铺,是间断性开市的;它又有别于小贩,不是行商。流动的街子出现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地方,其客源往往比固定商铺丰富,交易成本也很低。

    赶大街和赶小街。在滇西地区村落中的集市,每月“赶”四次,逢农历初一、十五“赶大街”,初八、二十三“赶小街”。“赶大街”要比“赶小街”热闹得多。

    当街。江西永丰一带称赶集为“当街”,赶集的日子叫“逢街”,不赶集的日子叫“冷街”。“冷街”也有些人出来做买卖,这就叫“当冷街”。

    “呒街市”。有街的地方一般有集市,街是集市的依托。但也有“呒街市”(家乡方言“呒”指没有),即没有街的市。《慈溪地名志》解释慈溪原高王乡的尚家市(现属宗汉街道)时说:“据传一百多年前,尚姓兄弟……迁移到此,后成村,并形成集市,因名尚家市。尚家市初无街屋,故又称呒街市。”

    湘、赣、闽、粤等地也将集市称为圩。有人认为“圩”是“墟”的俗写,待考。

    圩场,同“圩市”,也作“墟场”,即乡下的集市。圩日,是指集市开市的日子,也叫“圩期”。圩镇,农村集市较大的镇。广东人称到圩场购物或售货为“趁圩”,而小贩到各地市场设摊买卖俗称“走圩”。

    “墟”的基本义是有人住过而现已荒废的地方,如废墟。“墟”作集市解时,其字义和读音与“圩”相同。

    “墟”作集市(集镇)称呼,在广东“发育”得最典型。今日大名鼎鼎之深圳原来就是“深圳墟”。据载,清乾隆到嘉庆年间,今深圳区域内已出现36个墟,深圳墟即是其中一个,每到农历初二、初五、初八日,便迎来热闹的“墟日”。

    在宁波,很少见到用“墟”表示集市的,但梅墟显然是个例外。究其历史,梅墟始于东汉初。南昌尉梅福,因弃官隐居至此,率民众筑塘,保禾苗灭蝗虫,功绩显著。后人立庙祀之,并以梅姓及当地的集市而命地,故名“梅墟”。曾经是“鄞东第一商埠”的梅墟,早年商贸十分发达。

    “场”也有集市的意思。贵州瓮安县草塘镇历史悠久,商贸发达,清末民初即被称为“黔北四大集镇”之一,因其每月的申(猴)、寅(虎)日赶场(赶集),俗称“猴场”。1934年12月31日至翌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此召开,史称“猴场会议”。2010年8月草塘镇正式更名为猴场镇。

    以生肖纪日赶集的,也叫属相赶集,在云南、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地区较常见。赶集日用十二生肖依次排列,如虎日、兔日、龙日、蛇日、马日、羊日、猴日、鸡日、狗日、猪日、鼠日、牛日。几个集市按序开市。

    慈溪有3个“场字号”地名:龙头场、鸣鹤场、石堰场。不过,它们都是古盐场的遗存,应该与作为集市的“场”关系不大。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