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8月30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中的那座城

——余华《文城》读后有感

    

    

    

    

    

    

    孙建华            

    

    在他的土地上,各种农作物一年四季从不间断,三百六十五天都在欣欣向荣。他开设的木器社,遐迩闻名,生产的木器林林总总,床桌椅凳衣橱箱匣遍布方圆百里人家,还有迎亲的花轿和出殡的棺材,在唢呐队和坐戏班的吹奏鼓乐里跃然而出。短短几句,作者将主人公林祥福富有的生活状态呈现在我的眼前。

    然而林祥福并没有如我所想的那样无忧无虑过着他的日子,更谈不上潇洒自如地生活着。接着作者笔锋一转:他由北向南历经艰辛,从远方来到溪镇,寻找他心中的那座城——“这里是文城吗?”在寒冷的雪天,他带着浓重的北方腔调,挨家挨户为他怀抱中不满周岁的女儿乞讨奶水。他的嘴唇因为干裂像是翻起的土豆皮,他冻裂的手布满了一条一条暗红的伤痕。还没读完第一节,我的双眼已然被水汽模糊了视线。

    《文城》分两部分,正文以主人公林祥福为主线展开,后面一个《文城补》以小美为线索铺开。作者以清末民初为时代背景,在黄河北边和江南水乡之间进行着时空的切换,从不同视角叙述了普通百姓在混乱年代的命运。一个悲壮凄美的爱情故事,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却又处处显示着人性的光辉。

    《文城》是余华继《第七天》之后的又一部巨著,沿用了他一贯的叙述风格,朴实又形象地将书中人物一一带到读者面前。

    林祥福出生在北方的一个富裕家庭,他有一个令人羡慕的童年,可惜快乐的生活止步于他5岁时父亲的突然去世。痛苦使人成熟。他在母亲指导下一边继续学业,一边拜师学艺钻研木匠技术。13岁的他开始跟随管家下地视察,穿梭在田埂。19岁时打击再次降临,母亲离世,他虽然仍如以往那样生活劳作,却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

    他的沉闷生活被小美和阿强的到来打破,两人自称来自江南水乡一个叫文城的地方。后来小美因病留下,阿强继续北上。林祥福与小美相恋、成亲,没过多久,小美偷了钱像鸽子一样飞走了。但当小美发现自己怀孕时,又跑回来把孩子生下,几个月后再次飞离。然后,林祥福离开生他养他的故土,带着襁褓中的女儿一路南下,开启了寻妻之行,去寻找小美所说的文城,并在他以为是文城的溪镇留居。其实他明白,文城是小美编造的,但他没有放弃,因为他和女儿都需要小美,文城是他心中的希望……

    主人公林祥福的形象几近完美,且不说别的,在前往土匪窝赎人这件事上,他明知土匪凶狠残暴,明知此去恐怕性命难保,还是轻声对大家说:我去。他对老家佃农、下人的仁慈,对溪镇乡邻的情义,对妻子小美的守信……都让人感动不已。他身上具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的品格,他心中装有一座道统文脉的城。

    小美的一生很不幸,她偷了恩人的钱财,生下女儿后又不负责任地离开,她的余生在内疚和负罪感中度过。当得知林祥福已来到溪镇,她的内心更是煎熬。她不敢面对现实,不敢接受女儿,所以宁愿冻死在祭拜苍天的冰雪里。她心中的那座城早就倒塌了。

    书名取一个并不存在的“文城”,是承载着书中人物的梦想与希望,还是作者的一种精神寄托?看完全书我终究有所悟:人活着,是要有信念的。

    作者的影子多多少少会出现在他所写的小说中,《文城》也一样。我从主人公的身上,看到了余华的执着。他年轻时向往进海盐县文化馆工作,为了心中的这座城,从1980年至1982年,除了上班外,他把所有时间用在阅读和写作上。1987年,余华赴北京鲁迅文学院参加文学讲习班学习,这期间他广泛接触了马尔克斯、胡安·鲁尔福等现代作家的作品,并陆续创作了许多中短篇小说。1991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问世。后来,每隔几年就有新的长篇出版。我看过《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作品,被他的文字深深震撼。他可以将苦难和丑陋渲染得酣畅淋漓,同样可以将善良和美好发挥到极情尽致。

    硕果累累的余华,在文学之路上从未停步。我想,他的心中应该也有一座“文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