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丰 罗肖轶 中小企业是中国制造的重要支撑,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被视为补链强链专项行动的重要力量,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旨在解决我国在相关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在工信部公布的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中,宁波成绩斐然,占据了283家席位。不断壮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队伍,已逐渐成为宁波从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迈进、全面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的硬核实力。宁波这份靓丽的成绩单得益于强大的民营资本背景和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志存高远方可登高望远,宁波“专精特新”企业想要维持现有优势并实现超越突破,就需要在保持技术深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应用场景和市场的跨界拓展。 提高融资可得,深化梯度培育体系 在金融服务方面,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融资可得性。在宁波股权交易中心设立“专精特新”板块,为企业提供股权融资、行业路演、上市辅导等综合性金融服务,鼓励相关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上市并开展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等。在培育政策方面,继续深化现有的金字塔型梯队培育模式,从顶端的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二梯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第三梯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第四梯队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沿袭从中小企业中挖掘好苗子,积极引导向“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纳入“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和支持“小巨人”企业上市的培育路径,构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标准体系和评价机制,及对“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的动态调整入库机制。 聚焦链品指标,继续保持技术优势 2022年的工信部“专精特新”企业申报认定标准,在原有的“专精特新”基础上,增加了“链”和“品”两个新的指标。宁波在“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过程中要聚焦重点产业链和供应链,实现关键基础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应用,发挥“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等重要作用,同时应该引导培育体系中的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开放场景应用、共享生产要素、搭建共性技术平台,鼓励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积极引导建立高度异质化的产业集群,将“专精特新”企业纳入产业集群中,支持企业申请智能化、数字化、绿色技术改造项目,寻找跨界应用场景的合作机会。引导“专精特新”培育企业的主导产品聚焦制造业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以及符合强国战略的十大重点产业领域以及属于网络强国建设的信息基础设施、关键核心技术、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领域等产品。 提升研发投入,关注品牌行业标准 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规模和强度这一指标,通常被用来反映一个地区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宁波“专精特新”企业位居全国前列,但在研发费用方面的投入和其他城市相比仍需加强,在未来还需要继续加大研发费用的投入,提高研发费用的占比,维护其在技术上的优势。同时,处于行业冠军的品牌产品在吸引关注的同时,也更容易被其他企业模仿和仿冒,因此品牌的维护也尤为关键,宁波“专精特新”企业需要在深耕技术发展之余构筑企业品牌的“护城河”。此外,作为行业冠军的“小巨人”企业还应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树立行业领导品牌,提升企业形象,形成保护自我发展的壁垒,进而拥有细分领域更多的话语权。 推动资源集聚,重视科研创新驱动 “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发展的战略布局,应重视科技人才和科研机构的引入以及高校、科研机构和中小企业的跨界融合,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积极推动人才、技术等资源向“专精特新”企业集聚。5年来,我市成功打造“甬上乐业”金名片,通过推行高校毕业生就业补贴、购房优惠和人才补贴政策,新引进大学生67.28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29.99万人,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列。今后,要继续推进科研人才和机构的引进工作,以筹建新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契机,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建设研究科技型的高水平大学,培养地方服务型人才。同时,在生活、医疗、安居、服务等方面给予引进人才以优厚待遇,使引进人才能更好在宁波安居乐业,同时也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带来更多的技术,为培育更多的“专精特新”企业源源不断注入新活力。 重视场景拓展,探索全新战略布局 “专精特新”企业在战略布局上要重视纵向和横向并举,在纵向维度上强调技术的深耕和品牌护城河的建立,在横向维度上强调跨界应用场景的拓展。积极借鉴“专精特新”企业中上市企业的成功经验,在以深度为维度的核心竞争力和以广度为维度的市场竞争力之间找新的平衡点,更好地应对各种多变、不确定性的场景。值得注意的是,跨界的横向拓展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多元化经营,并不是倡导企业依靠资本涉足陌生的行业或者领域,而是在技术深耕的基础上开展跨界拓展。在细分领域取得较大市场份额和技术突破之后,鼓励企业积极努力开展相邻市场拓展,将业务延伸至周边相关领域,尤其是其核心技术的非常规或非常态的全新应用场景。针对全新应用场景或专门客户群体,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开发专项技术或生产工艺,形成比较优势。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