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思与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9月01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公平优质教育

    

    

    谢文澜            

    

    宁波是流动人口流入大市,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底,我市流动人口达到512万。大量的流动人口涌入为宁波经济发展带来了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与此同时,人口大规模流动,也对各地的社会治理,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出更高要求。其中,保障流动人口子女享有与本地儿童同等的教育质量,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是我市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之一。截至2021年,宁波市义务段流动儿童总人数达30万,占义务段总学生比约为40%,其中大榭开发区、杭州湾新区、余姚市占比超过一半。我市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流动儿童教育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要结合我市现有范式,进一步促进教育政策友好、教育环境友好、教育家庭友好的“三好”,助推我市流动儿童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政策友好。2007年11月,我市就针对义务段流动儿童教育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通过改善外来务工子女就学环境、提升外来务工子女学校教师素质等方式,满足外来务工子女就学需求。2013年出台的《关于做好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我市参加升学考试工作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提出,流动儿童在中考后参加高中段学校招生录取与我市户籍学生享受同等政策。目前我市流动儿童以积分制申请入学,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的策略招收,截至2021年,我市流动儿童在义务段公办学校就读占89.18%。此外,对符合要求的流动儿童还免收学费。由于各区相关政策根据实际情况展开并不一致,因此,为政策灵活实施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包括在“人”方面,积极利用各类新媒体,宣传和倡导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新理念和新措施,鼓励全社会为流动儿童教育提供支持;在“环境”方面,保障流动儿童教育经费的同时,尽量保障儿童的学习居住环境;在“技术”方面,将信息技术融入流动儿童教育,精准提升流动儿童公共服务。

    教育环境友好。构建公平教育环境,促进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在基本政策保障下,更需要为流动儿童提供积极、公平的教育支持,创设公平的教育环境。主要包括:1、提升教师公平意识:对于儿童而言,教师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就等同于社会的态度,因此,流动儿童是融入城市文化还是排斥城市生活,教师的态度及引导非常关键。教师要为儿童认知发展和知识获得提供平等学习机会,在儿童情感和态度体验上提供平等支持,并能合理、客观评价儿童。2、教育资源配置公平:不管是在班级层面、学校层面还是区域层面,要为流动儿童提供与本地儿童相同的教育资源,而不会因为其是流动儿童而减少教育资源或降低教育质量。我市目前义务段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有58所,专任教师2448人,本科及以上只占57.64%。虽然专门设立的接受流动儿童的学校在过去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师资差异、资源差异、环境差异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就学质量。因此,更好的方式是流动儿童也能进入公办学校,享受同等的教育。3、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公平不等于平均,学生个性化培养是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教育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教育起点做好个性化评估,教育过程做好个性化教育,教育结果做好个性化评价,帮助流动儿童感受到公平环境,促进他们身份认同。

    教育家庭友好。关注家庭积极教育,推进家校社联动合作。在为流动儿童教育提供经济支持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其家庭教育。学校可作为组织者或倡导者搭建家—校—社公民教育系统。通过家校合作,增强流动儿童父母的权责意识、帮助引导家长形成积极教育观,让家长与孩子沟通更高效,即能利用短暂的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提供更有效且更易吸收的家庭教育。此外,学校与社区达成共识,将流动儿童教育与社区服务联系起来,为流动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服务和指导,为流动家长和本地家长创造彼此间理性对话和平等交流的机会;为流动儿童提供校外教育基地,增加流动儿童与本地居民及儿童的理解与互动,搭建双向融合平台。【本文为2021年市哲社规划课题“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流动儿童社会融入改善策略研究”(G21-3-ZX47)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儿童研究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