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商业城市,为千千万万的文人骚客泼墨书写,但是,这些书写基本是表象,而表象背后的深层根源,有赖于历史学家的研究。澳大利亚汉学家安东篱长期致力于中国明清时期的社会文化史研究,《说扬州:明清商业之都的沉浮》用300年的历史作为标本,用严谨的学术语言取代文人骚客的繁复意境与华丽辞藻,将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做了手术一般的深刻剖析。 作者在书里细细描绘了两人,一个是身为“徽商”的郑元勋,属于扬州城的悲剧英雄;另一个是地地道道的扬州本地人宗灏,却在扬州危难时远逃他乡。无疑,郑元勋比起宗灏,对于扬州城的地域认同更深。那么,为什么一个异乡人会对扬州产生地域认同? 扬州的繁华离不开一个字——“盐”,徽商主宰了盐业,也就主宰了这座城市,扬州的富庶源自徽商的奢靡。有清一代,政府对于扬州水利的投资与维护不可说不上心,然而,这样的举措导致了“徽人”与“扬人”之间的社会地位差距——水利设施服务的对象并非农业耕地,而是以运输盐业为目的的水道。扬州对于水利的财政投入由盐务部门支出,加剧了水利官僚们的权威和职能的缺失,事实上,河务俨然是盐务的附属。凭借着对盐的垄断,徽商群体渐渐从官僚手里夺得了话语权,盐商和权力达成了默契的交易。依附于权力,盐商群体肆无忌惮地攫取财富,而又不断挥霍财富。在徽人对扬州的塑造中,传统的“士农工商”阶层序列渐渐模糊,士人和商人的联系越发紧密。 因此,可以就郑元勋的身份认同问题给出回答了——因为近代的扬州就是徽人所塑造的扬州,扬州的城市基础是徽人合力打造的,徽人与扬人之间矛盾的本质是阶级矛盾而非地域矛盾。当然,依附权力而崛起的扬州,最终也因为依附权力而衰弱。 (推荐书友:赵青新) 作者(澳)安东篱译者李霞 李恭忠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日期2022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