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艺林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9月0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学不足以言书

——说说方苞及其书法

方苞(1668-1749),号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五年进士,清代桐城派鼻祖,擅书法。


▲方苞行书《焦山去扬州半日程》泥金扇面


▶方苞行草书《临孙过庭书谱》(局部)(方向前 供图)

    

    

    

    

    

    

    方向前

    

    方苞的文学思想与“浙东学派”有着密切关系。在《万季野墓表》一文中,方苞描写了甬籍史学家万斯同“劝古文”和“嘱托史事”等事迹,称赞万斯同作为一代史学巨匠对后辈的提携和重视。

    万斯同在京城时曾做过李光幕僚,是当时京城文坛领袖,许多读书人会主动上门请教,但年轻的方苞却保持了自己的矜持。万斯同识才,亲自来找方苞,赞许其古文成就,同时希望方苞除写文章外,还可钻研更为重要的“经学”。这番教诲,让方苞从此走上“辍古文之学而求经义自此始”的学术之路。方苞当时在京城已有不小的影响力,一些主流学者读了他的文章后竟然惭愧到要把自己的著述烧掉,认为方苞是继韩愈之后在文学领域最大成就者。

    桐城派另一位巨将姚鼎,对方苞也是敬仰有加,认为方苞的古文为“清代一百年文章之冠”。

    正是深厚的文学修养,滋养了方苞的书法,使其书法有较高的艺术品格。

    李瑞清在《玉梅花庵书断》中说:“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故自古来学问家虽不善书而其书有书卷气。故书以气味为第一,不然但成乎技,不足贵矣。”关于书法与学养之间的关系,现代书法大家沈尹默也认为:“书学所关,不仅在临写、玩味二事,更重要的是读书、阅世。”当代草圣林散之则认为“书法唯俗不可医,唯有读书才能医俗”,可见历来书家都讲究“字外功夫”。

    方苞书法存世不多,作品主要为国内一些博物馆及私人藏家收藏,如上海博物馆藏《方苞行书临宋拓圣教序》(24.1㎝×14.1㎝),安徽博物院藏《方苞楷书册》(18㎝×8.2㎝),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方苞楷书程明道语录轴》,吉林省博物院藏《清代名人书法扇面集》(八开,其中一开为方苞楷书扇面),民间收藏的有《临孙过庭书谱》《焦山去扬州半日程》扇面等。

    方苞书法,虽无个人独特面貌,但功力深厚,风骨清健,品格极高。从现存书作考察,方苞书法具有以下一些艺术特点:

    传统功底深厚,法度严谨。方苞书法遵循了历来学习书法的重要法则——临古。他的书法上通晋唐,下涉元明,自二王帖学,至唐楷颜柳欧褚、孙过庭《书谱》,乃至宋代米芾、苏轼,明代董其昌等,可谓遍临久阅历代大家、经典名帖。

    《临孙过庭书谱》是方苞较有代表性的临古作品,此作线条瘦硬,笔笔中锋,使转自如,草法规矩,字态丰富。唐代杰出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讲道:“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按孙过庭的理解,楷书和草书这两种书体的形质与情性,好比艺术作品中的“形”与“神”,好的书法作品往往形神皆备。写草书时,重在于一笔一画中融入书家的性情,以点画来表达作者的情感起伏。方苞行草书《临孙过庭书谱》,气息通畅,线质刚劲,字态多变,点画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此作虽为临作,但有方苞自己的笔墨个性、个人感情以及对原作的理解,作品法度严谨。

    帖学为宗,秀美清健。方苞主要取法帖学,作品散发着秀丽飘逸之风、文人书卷气息。《焦山去扬州半日程》扇面,为方苞行书佳作。此作主要取法苏东坡、赵孟頫行书,线质瘦挺,笔法精到,点画上取意赵韵多些,线条粗细起伏不大,但显得淡定、静致,古穆。结体上取苏字较多。有人戏称苏字为“石压蛤蟆”,意为苏字结字较扁,不像传统汉字以方块形为主。方苞此作结字也略显扁平,字字相对独立,偶尔上下牵丝相连,以增加章法上的变化,总体看上下线条连贯,字与字之间通畅自然。

    吉林省博物院收藏有《清代名人书法扇面集》,八开,作者为何焯、方苞、钱大昕、姚鼐、洪亮吉、孙星衍、伊秉绶、阮元等八人,他们均为清代进士,既是学者,又为名臣。从书史及目前艺术市场情况来看,八人中方苞的书法价值最被低估。在中国文化史上,新安画派、桐城文派影响巨大,近些年也有专家提出“江淮书风”一词,把清代至近代的皖籍知名书画家方苞、姚鼐、渐江、查士标、邓石如、包世臣、黄士陵、虚谷、黄宾虹等归入“江淮书风”,颇有见地。这些人物在书史或画史上地位极高,且学养深厚,他们的书法有一个共同点:书风气清骨健,重视以文养艺。对于方苞,我们不仅要研究他的文学思想,也要重视他的书艺精神。

    温醇静雅,以文养书。邵梅臣在《画耕偶录》中曰:“昔人论作书作画,以‘脱火气’为上乘。夫人处世,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即所谓‘脱火气’,非学问不能。”书法非技法,艺术也非技术,书法重精神,艺术重内涵,艺术的精神、内涵源于书者的人品、学养。明末学者、书画家黄道周认为,“作书是学问中第七八乘事”,这并非说写字不重要,而是认为人生应该有更高的道德和理想追求。晚清桐城派学人方宗诚这样评价先辈方苞的书法:“书法非先生所尚,然挺拔清健,圭角方廉,无柔媚圆熟之态。”

    方苞的书法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上,更在于他作为一代文派鼻祖的身份。近些年,“学者书法”已成为艺术品市场的热点,不久前,中贸春拍一件清初文学家李渔所书隶书五言联“江湖归白发,诗画醉红颜”(81㎝×22㎝×2),80万元起拍,最后450万元落槌;近日西泠春拍《名人文人墨迹专场》,文人书法都以高价成交,如近代大学者王国维《为谢国桢书柯劭忞七绝二首》行楷作品,60万元起拍,230万元成交。可见,学者书法的价值越来越被社会和藏家认可。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