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记忆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9月13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扁担与朵柱


暂靠在门口的柴担。(摄于浙江丽水)

砍上两根“青柴”,就是扁担、朵柱了。
(摄于浙江永嘉闪坑村)

朵柱也可以当赶狗棒用。
(摄于浙江长兴小浦村)

三种竹扁担的欂头。

用朵柱使双肩同时受力。(摄于安徽昌溪)

    桑金伟 文/摄 

    

    扁担是最平常不过的用具,早年女子嫁妆中也有小巧的扁担,说明扁担不仅是生产用具,也是生活用具。

    扁担种类很多,有平扁担、翘头扁担、钩子扁担、冲担等,这些都是按宁波一带的习惯称呼的。扁担大多是平的,可做得粗大,适于挑重物。其实真正水平的扁担是没有的,通常略呈翘形,这样挑起来省力些。翘头扁担适宜挑轻担,挑着走路轻松而雅观。钩子扁担两端装有钩子,这是一种专用扁担,常用于挑剃头担、馄饨担等。冲担两头是尖锐的,可插入柴草中,挑柴草尤为方便。余姚车厩有俗语:“冲担两头尖,拔出现铜钿,三天落雨断火烟”,用以描述靠打柴为生的山民收入不稳定。

    关于扁担的佳话着实不少,印象最深的是小学《语文》课本上的“朱德的扁担”。慈溪华乾生老人是我的忘年友,他保存的一根木扁担上写着“担子捡重的挑”。这是华老从部队复员到金华地委工作后,1973年去“干校”劳动时的扁担。那时每个干部都有扁担。

    有句老话叫“扁担没扎,两头打塌”,是说若扁担无挡头,挂在两头的东西容易滑落。我问了多人才得知,宁波一带称“扁担挡头”为“扁担欂头”。我研究了一下,在家乡,仅毛竹扁担的“欂头”式样就有好几种:刻出凹凸痕的欂头;用固定竹桩为欂头;以翘头起到欂头作用。

    与扁担相比,认识朵柱的人就少了,也许更多是熟视无睹。朵柱是一种拐棍的土名,高约齐人肩,顶部有分叉,此叉可能就是“朵”。挑担途中要暂歇时,朵柱直立用于支撑担子,担子不必放下,这就是“柱”的作用。

    朵柱是扁担的得力助手,荷担赶路时朵柱横着使用,一头伸入扁担下,一头搁在另一个肩膀上,并用手抓住。朵柱就这样利用杠杆原理为一个负重的肩膀分担重量。看来支撑和分担是朵柱的两大功用,此外它还可以当手杖和赶狗棒用。

    其实农民并不拘泥于朵柱的式样。锄地回来顺带一担秸秆,就用锄地的“刮子”柄当朵柱;去“浇料”时,顺手就用“料勺”柄当朵柱了;上山砍柴时扁担、朵柱都未带,就砍上两根“青柴”,权作扁担、朵柱了。

    要问朵柱发明于何时,我还来不及考证。几年前去慈溪天元古玩城,见到一块待售的石刻,其上竟雕有一位樵者正支着朵柱小息。

    宁波境内有多处命名为“朵柱”的古地名,也可作为其古老的佐证:鄞州区东吴镇有朵柱岭,因其陡而直故名朵柱,朵柱岭古道现在颇有名,吸引了不少户外运动者光顾。余姚市冠佩古村一带有朵柱岗。奉化区大堰镇严思坑村有朵柱湾……

    与扁担一样,朵柱也有佳话。奉化区长汀村,是宁波市“布袋和尚传说”传承基地,这一带流传着“布袋和尚朵柱拄日头(太阳)”的故事:

    芒种节气将过,一户缺劳力的人家正在抢种。云游回来的布袋和尚正好路过,见此状,布袋和尚撸起袖子卷起裤脚下田帮忙插秧。他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再不插完,芒种要过了!”插着、插着,日头快要下山了,大片田还未种完。此时布袋和尚看见一农人挑空箩走来,朵柱拿在手上。布袋和尚赶过去借来朵柱,把它插在稻田西侧的埂上,说要拄住日头。果然日头暂时不西沉了。等一家人插完秧,布袋和尚拔去朵柱,太阳就下山了。

    这是一个多好的故事啊!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