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9月20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柔石桥》看甬剧青年演员的成长

    

    

    

    

    今年是柔石诞生120周年。

    柔石,左联五烈士之一,29岁血染龙华。时代的风雨,让他从一位多愁善感的知识分子成长为刚毅坚定的革命者。他短暂的一生,留下的是忧国忧民救亡图存的革命精神和《为奴隶的母亲》《二月》等优秀的文学作品。

    怀着对烈士的敬仰,笔者日前观看了甬剧《柔石桥》。烈士的笔名,来自家门前一座镌刻着“金桥柔石”的小桥。戏中,“桥”作为一个核心意象,贯穿了柔石的一生。在这座桥上,形形色色的人来来往往。缑城风光秀美但存在着“典妻”这样的封建陋习。满腹诗书耿介磊落的柔石,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难免碰壁受挫。亭旁起义,他被波及,于是跟随卢大川跨过小桥,背井离乡。在上海,他结识了鲁迅先生,也碰到了志同道合的冯铿。他写作、翻译,创“朝花”、编《语丝》。因为惦念着妻儿老小,又回到乡里。冯铿找到宁海,劝柔石回上海继续革命文学事业。柔石在桥边彷徨。桥的一端,是小家,是伦理亲情,桥的另一端,是大义,是革命理想。最终,他跨过桥,投身血与火的战斗。柔石牺牲后,舞台上再次出现了桥,象征着柔石精神的返乡——桥边,簇拥着一个个年轻的身影,朝气蓬勃。他们都是鲁迅先生说的“很好的朋友”“很好的青年”。

    剧中,善良忠厚、刚直不阿、硬骨铮铮的柔石,沉稳内敛的卢大川,贤良淑惠、朴实隐忍的吴素瑛,热情奔放、聪慧干练的冯铿,绝望凄惨的春宝娘……我们看到了近一个世纪前的众生相。演员对角色的把握是正确的。苏醒,戏路很宽,传统戏、现代戏都能驾驭自如。官员、秀才、长工、军人……他一直在挑战自己。演烈士,对他来说是一个突破。那轻扶眼镜的动作,那卓然不群的书生气,形神兼备。审判时的那段自述,长达12分钟,一气呵成,慷慨激昂,酣畅淋漓。在戏中,柔石和妻子吴素瑛、战友冯铿三人的对手戏,是一大亮点。柔石回家奉母,冯铿来到宁海,劝柔石回上海。可是,当她看到柔石家中情形,决定独自返回。这时,柔石去追冯铿,吴素瑛又去追柔石。风雨如磐,三人在雨中狂奔,处处是高难度的动作,展示的是演员唱念做打的真功夫。张尤佳扮演的吴素瑛乃旧式女子,缠着足,全程借鉴了京昆云步的某些特点,尤其是在雨中撑着伞,疾速前行如风中弱柳。柔石在过桥时,内心十分纠结,兜兜转转,来来回回,最后,是春宝娘的遭遇让他毅然向前。外围的风雨兼人物内心的冲突,形成了一股张力。在探狱这一出,吴素瑛对冯铿由怨怼到同情到理解,很有层次感,三人对手戏火花四溅,非常感人。李梦凡饰演的冯铿,短发,活泼率真,举手投足间都是青春的朝气,唯其如此,在狱中遭受的折磨和花样年华的凋零更令人疼惜。

    国家一级演员郑健、优秀青年演员沈超、柯珂,甘当绿叶衬红花,戏份很少,表演成熟老练,身段干净利落。老戏骨吴刚演的老秀才,迂腐、好面子,在整部凝重的戏中发挥丑角的作用,增加了些许趣味。

    从青春版甬剧《雷雨》开始,剧团就让青年演员挑大梁,如今,第九代已崭露头角,唱做俱佳,塑造人物的能力不容小觑。满台都是青春的气息,甬剧这个小剧种,焕发着无限的活力。《典妻》曾经是甬剧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使原来草根、俚俗的甬剧脱胎换骨,实现了从乡镇文化向都市文化的飞跃。而如今的《柔石桥》对甬剧的传承来说意义重大。这意义,在于对现实性、地域性题材的重视,在于让青年演员尝试原创剧中的新角色,通过编导的帮助,通过自己的解读、揣摩、体验而快速成长起来。

    初演无疑是成功的,尤其是“桥”的意象,另辟蹊径;革命和婚恋,作家和作品的关系,处理得不错。但笔者认为,柔石走上革命道路,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在上海和鲁迅先生以及那些战友曾有过怎样的交往细节,尚可深度挖掘。剧情还可以删繁就简,更加集中、紧凑。相信,经过不断的打磨,能铸就精品。

    柔石离去已经91年,甬剧《柔石桥》的上演,是对烈士的一次集体缅怀、致敬。山河无恙,英烈不朽!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