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记忆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9月27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望昔日塘河路

潘火桥旧影(本文作者的父亲摄于1957年5月初)

    

    

    

    蔡体霓 

    

    想着昔日的塘河路,好像昨天刚刚走过。

    就从一首名为《潘火桥》的七律说起吧,诗名后注“即搬火桥”,作者张琴,写于20世纪初叶。“迤逦长堤十里遥,好将旧迹问渔樵。一程引入柯亭胜,指点东塘第七桥。长塘迢递到东柯,且住行行过客多。竟道此中形胜地,应将潘火作盘河。”原本桥头有凉亭,朝东看,可见莫枝堰附近的山影,沿着塘河边走上八九公里的石板路,就到东钱湖了。

    倒过来说,从莫枝堰往宁波城里去的塘河路,在右岸,是连绵不绝的石板路。一路行来,到了潘火桥,石板路就要从左岸行上一段。那个年月,塘河上行船频繁,拉着船前行,纤夫不时从塘河路上来来往往。到了潘火桥,纤夫不能从桥脚下穿行而过,因潘火村中有河道通向塘河,河道口亦无石桥或木桥横跨其上,旁有村居,地名叫“漕头”。

    于是,纤夫到了潘火桥,就走上桥去,立于桥的中间,用力将一头缚有短木棒的纤绳从桥的底部朝后方甩去,只见纤绳从桥的这边飞也似地钻过桥下,从另一面翻腾而上,越过桥栏,回到拉纤人的手中。我儿时最喜看纤夫甩绳,艺高的,一下子就成功了,有的纤夫就要放放收收、拉上拉下好几次。

    过了潘火桥,在左岸的塘河路行上约200米,又见一桥,名“杨曙桥”。这是见了桥栏上的字,才知其真名,原以为是“杨树桥”。石板铺的塘河路,与桥的石级相连。经过此桥,又回到右岸,再沿塘河路前行。这一拐处的绕道,像一个符号,让赶路的人可以歇力休憩。从潘火桥到宁波8公里,我有位同事,从前家住东钱湖,在宁波效实中学读书期间,每周从塘河路上步行回家或返校。说经过潘火桥,总要在凉亭里歇歇,在河埠头洗个脸,然后过桥。那些都是60年前的往事了。

    过了杨曙桥,朝前走不多时,见一小石桥,桥栏约半米高,表面光滑,有点微红,小巧可爱。桥栏的横面上,镌刻着隶书繁体字“乐仪桥”。可见前人做事考究。此后一段塘河路,在石板路沿河的一边,另又扩出半米宽的水泥长道,平坦的路面上有防滑之线窝,密而齐整,就像城市里的“水门汀”路面。

    春日长闲光景,行走在塘河路上,满目菜花如金,花气不俗,一大片田头的后边,炊烟在乌黑的屋瓦上空飘散开来,显得宁静。望望远处的青山,看看脚划船在塘河里桨起桨落。过了乐仪桥,就看见“四脚凉亭”了。这凉亭就四根方形的石柱,周周无墙,顶上木梁绛红色,砖皮尚好。“四脚凉亭”是塘河路上的一个记号,从潘火桥到宁波城里,这里约是一半的路。骄阳之下,亭里一站,河风吹来,顿觉凉爽。春雨绵绵之际,远远望去,则有宋词风韵。凉亭中的四根石柱上,均刻有对联。

    过了“四脚凉亭”,不多时,即到横石桥了。这里河面较宽,两岸间由两座桥连通,一为老桥,再以新桥相接。坐航船,常从老桥的桥洞下经过。凉亭是新建的,水泥平顶,三面有墙和水泥凳。再朝前行,经高高耸起的铁路路基,坡上长满青草,爬至顶上,就见宋诏桥了。

    宋诏桥旁的凉亭里,有一年长者摆着小摊,卖炒豆、糖果、甘蔗等零食,与我们路人说说话,问问此去何方,很有人情味。再往前慢慢走去,就到了白鹘桥了,桥对岸有小店,小店水泥屋顶,似一方形面包样式。

    走到这里,离四眼碶也不远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