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国寺“中兴之祖”碑(邢志颖 摄) |
|
唐琴“石上枯” (图源自天一阁博物院) |
邢志颖 琴人: 往来名士尽风流 宁波是一座古琴文化名城,在历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宋代时,宁波琴人辈出,尤以琴僧闻名,极具影响力。四明保国寺的则全和尚,是宋代第一鼓琴高手琴待诏朱文济的第三代传人,琴艺超群,又被誉为“中兴之祖”。现在保国寺内仍保留着则全之碑。 从南宋天台宗沙门释志磐于1269年编撰的《佛祖统纪》,可窥得琴僧则全的生平及为人:“法师则全,字叔平,四明施氏,依保国出家。即造法智、学教观,时南湖竟推十大弟子,师为之冠焉。旁通书史,尤善著述。性直气刚,敢言人失,人以是畏之,住三学三十年。”则全和尚琴艺非凡,在其古琴恩师义海圆寂后,编纂了著名琴书《则全和尚节奏指法》,此书后来被收录在《琴苑要录》中流传至今,是我们研究古人操琴指法的重要参考文献。 元代士人亦重古琴。这一时期,浙派古琴的场域范围从杭州扩大至宁波,并使得宁波古琴文化延绵不绝。浙派古琴“初入甬地”的滥觞还要从徐天民传授袁桷琴法说起。 徐天民是“浙派徐门”的代表人物,名宇,号瓢翁,为宋元时期的古琴名士。袁氏是宁波的名门望族,现在宁波海曙区毛家巷六号仍保留着袁氏祖宅,而徐天民正是在这座袁氏宅院里作为门客教授袁桷琴法。袁桷曾题书:“甲申乙酉间余尝受琴于瓢翁。”甲申乙酉年为1284年至1285年,由此可见,袁桷向徐天民学琴时间并不长。在此之前,袁桷的琴法主要受到其父袁洪的教导与影响。袁桷在琴道上的造诣匪浅,有琴学著作《琴述赠黄依然》《题徐天民草书》留世,为后世溯源浙派琴谱流传提供了重要参考。 徐天民之孙徐梦吉亦对甬上古琴的发展大有贡献。史书有载:“制《琴史》杂言曲调,卒于鄞县大白里,因占籍焉。”徐门琴派的主要活动范围从杭州转移到宁波,并一直延续并影响至今。徐梦吉之子徐诜,字和仲,亦是浙派琴士的代表性人物。其弟子乌斯道是宁波慈溪人,亦是宁波地区代表性的琴人。徐诜向乌斯道传授的琴曲有《修禊》《忘机》《碧桃》《玉树临风》《泽畔》《皎月》《白雪》《春江》《潇湘水云》等,其中乌斯道最喜欢《春江》一曲,并评价“闻其声之洞达,势之澎湃,则神扬意爽,如挟风云上下于天地”。后来,乌斯道将自己的琴艺在家族内传承,他的儿子乌熙光亦善弹古琴。 经由徐氏三代人的弘扬推广,古琴在宁波生根发芽。现如今,甬地依旧可以找到浙派徐门的身影。从师于徐君跃的慕晓虎、高琳,在宁波开设了浙派徐门琴馆,门生众多。 名琴: 千古悠悠金石声 历史上的宁波存有不少名琴,如元代四明士人袁桷家藏有当世名琴“三世雷”。此琴源自赵宋王室遗物,而让此琴价值连城的决定性因素,是因为此琴乃蜀地雷氏家族斫制之物。 早在唐代,雷氏家族的斫琴工艺便天下闻名。斫琴家雷俨曾奉唐玄宗诏令入内廷,命为“鼓琴待诏”,自此后,雷氏所斫之琴备受后世琴家的推崇。加之雷氏琴遗留数量较少,更被后人视作无价珍宝。“三世雷”在明代流传至倪可辅之手,恰逢慈溪士人乌斯道为倪家私塾教师,因此得以抚琴观赏。乌斯道对此琴赞不绝口:“三世雷者,名琴也。唐渝州雷震所制,后震之子某尝修之,至孙某再修。侧视腹中,其识具存。得之者以一器而出雷氏三世,异之,因以名焉。以小篆刻诸底。或谓震之制琴始于祖,至震为三世也。质虽桐梓,尾则海藤,其膝玄玉,其断纹蛇腹,其制宣尼。修不及五尺,而声若金石,清越悠远。” 除了名琴“三世雷”外,宁波天一阁另藏有一雷氏名琴,名为“石上枯”。此琴由近代宁波收藏家秦康祥收藏,其后人连同一床元代琴、十床明代琴、两床清代琴捐赠给天一阁博物院。这些名琴中最为珍贵的当属这把“石上枯”。 此琴形制为仲尼式,通长122厘米。面板用桐木,外黑漆,岳山、承露、冠角和龙龈处用红木。在琴腹内侧刻有行楷“唐开元二年雷霄斫”,龙池上方又刻有“石上枯”三字。凤沼上篆“楚园藏琴”,下方篆“三唐琴榭”。这两个篆印均为清末藏书家刘世珩所有,是其别号。古琴历代以有断纹者为珍品,其中又以蛇腹断为最古,此琴有蛇腹断、冰裂断纹于琴身,可见年份之久远。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0月16日晚,天一阁举行了“清聆·石上枯”的古琴音乐会,赵家珍、王鹏、杨青等古琴名家亲临现场,使得天一阁博物院所藏唐琴“石上枯”重响于今。同日,宁波古琴协会成立,标志着古琴文化在宁波的不断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