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艺林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0月11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振霄书法中的碑味

——从《临郑文公碑》说起


高振霄(1877-1956),字云麓,别署闲云,鄞县人,光绪进士,近代海派书法家,高式熊父。

高振霄《临郑文公碑》
(五十开选四)

高振霄行书《世说新语》(方向前供图)

    

    

    

    

    

    

    方向前

    

    近代宁波书坛,高振霄先生占有一席之地,他五体皆能,尤擅行书(行草)。作为光绪年间的进士,高氏又有较高的学识修养,能诗擅画。

    高振霄书风清雅秀美,雅逸的线条中蕴含着浓郁碑意。其字灵动中寓厚重,秀中藏拙,笔法圆中见方。高氏在传承帖学的同时,常年临碑,至老不辍,《临郑文公碑》即是其众多临碑作品中的一件力作。

    《郑文公碑》又称《郑羲碑》,分上、下两碑,据传为北魏书法家郑道昭于永平四年(511年)撰刻。高氏所临为《郑文公碑》下碑,此碑正书51行,行29字,计1243字。碑中书法飘逸、雄浑,堪称摩崖刻石之佳品,魏碑楷书之佳构。

    历代书法大家对《郑文公碑》均有极高评价。康有为认为,如果谁没有见过此碑,就没有资格谈论书法。近人书法家祝嘉称“其成就决不在王羲之之下,应奉为北方书圣,与王羲之并尊”。清代学者、书法家包世臣称此碑有“云鹤海鸥之态”,是魏碑书法艺术的代表作。

    高氏《临郑文公碑》展现了书家深厚的传统功底,同时又流露出自己的笔墨个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此作写出了碑的庄重与开张,也带有帖派书法的清秀雅逸;其二,用篆书笔法写此碑,笔笔中锋,绵里藏针,线条厚实凝练;其三,以唐楷结字法来布置间架,融入隶书之“扁平”,结构较平正。《临郑文公碑》也有一些不足:少了碑的古拙味、金石味及苍茫气息,线质的丰富感和墨色变化也有欠缺。

    清中期以来,碑学之风渐兴,康有为更是大力倡导“尊碑”,推崇汉魏六朝碑学,弘扬浑穆大气、力量厚重的阳刚之美。这种风气,对包括高振霄在内的近代书法家产生了一定影响。

    高振霄久居沪上,晚年主要以授书鬻字为生,存世作品较多,以行书、楷书最为常见。他的行书,得“二王”帖学之风,于元赵孟頫、明董其昌行书中吸收营养,文人气沛然。与同时代碑学大家沈曾植、于右任相比,高氏书法尽管也有碑派书法线条厚重、字形开张恣肆的雄壮之美,但更侧重于秀美,笔画线条偏瘦劲,字态端正平实,作品气局上略逊沈、于两位。

    高振霄行书《世说新语》(30㎝×36㎝),尺幅小,字数多。此作布白疏朗,笔法轻灵,帖味浓重,书卷之气跃然纸上。在笔法上,方圆结合,起笔多露锋,线条转折处方折多于圆转。此作虽线条纤细,但用笔有顿挫峭拔之感,亦有碑味。

    《答谢中书书》为南朝学者、医药学家陶弘景的名篇。高振霄晚年书写的《答谢中书书》行书作品,与《世说新语》在风格上有所不同,笔画显粗,字形略厚重,碑意更浓。高振霄于碑下过苦功,临了大量篆隶魏碑,此作字之落笔处较重,起笔藏露结合,方笔居多,字之线条既有篆书的圆转,也有隶书的方折,以篆、隶之意写行草,颇具力量感。

    草书与行书(行草书)是书写难度最大的书体,以魏碑入行书、草书则更难。魏碑因线条厚重,书写时笔毛下按,增加了控笔的难度。另外,魏碑无论在笔法还是结构上,具有“多方折少圆转”的特点,影响了行笔使转时的灵活性。高振霄能自如地把魏碑融入行草书之中,且在结构上具有“以侧取妍”的鲜明个性。高氏行书结体相对丰富,宽、窄、方、扁等字形,随势结体,字态有变化,许多结字呈“侧势”:字形左高右低,上收下放,字形向左倾斜,形成了一定的标识性。

    以碑入行,把碑法自然地融入行书及行草。《答谢中书书》吸收了碑派书法宽博宕逸的特点,既有隶书的字形扁平,亦有唐楷的端庄严谨,作品将魏楷、隶意与行草有机结合起来,赏者能充分感受到书家书写时的轻重缓急,通畅自然。此作中的“石”“四”,以魏楷融入行书,“底”字以隶法入行,魏楷隶意的融合自然,大大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内涵。

    以方为主,方圆互用。高振霄行草书笔法以方笔为主,起笔藏露结合,线条转折处多用方折,字势峻峭方整,笔力遒健雄浑,诚如梁启超所说:“北以碑著,南以帖名。南帖为圆笔之宗,北碑为方笔之祖。”高振霄书法巧妙地运用了方与圆的关系,把帖与碑、方与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兼得帖之飘逸、碑之雄健。

    相对于行草书,高振霄的真书(篆书、隶书、楷书统称真书或正书)注重平正、匀称、端庄,法度严谨。这在其所临写的《郑文公碑》可见一斑。同样,他临写的汉隶《张迁碑》,也是笔笔中锋,结体平实,少古拙内敛,多清秀雅逸,线条较瘦硬,缺少张迁的厚重与变化。高氏真书成就不及行草。

    近代书家钱罕与高振霄的书法在取法及风格上有近似之处。高振霄大钱罕5岁,二人书风秀美灵逸,线条瘦健,艺术审美上主要趋向帖学,又以碑入帖。不同之处是钱氏书法含蓄、静穆、内敛,笔锋以藏为主,结字平中见奇,墨色润和;高氏书法重峻峭、外拓,用笔多露锋,行草书墨色变化丰富,真书结字平正,少变化。从艺术品位上考量,个人以为钱罕书法略胜高振霄。不过,在艺术市场中,状元、进士的书法一直受藏家追捧,作为晚清进士,高振霄书法自有其价值。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