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0月18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留在摩星岭上的微笑

    

    

    

    

    今年10月14日,是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秦牧先生逝世30周年之忌辰。秦牧,而今40岁以下的青年人多已经不知其为何人了。而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则为众多文学爱好者所敬重和仰慕。有感于此,谨以本文表达对秦牧先生的怀念之情。——题记 

    

    为了寻回那一抹微笑,我怀着一颗哀伤的心,又来到了人称“天南第一峰”的白云山。

    看着凝翠镶黛的白云山,望着岩壑幽邃的摩星岭,我情不自禁地道出心底的呼唤:秦牧先生,我寻您来了……

    白云山依旧,可先生走了!

    1992年10月14日,先生以迅雷疾风的姿态,走完了人生的最后路程。

    噩耗传来,我万分震惊,悲痛不已:就在两天前——10月12日,我给先生寄出了当天出版的《中学生读写报》创刊号,上面,有先生的亲笔题词之一“加强读写  博采众长”,还有我采写的《中学生应当加强读和写——秦牧先生访谈录》一文。谁知道,先生没能看到报纸就匆匆走了——先生,您可是说过,等着我给您寄报纸的呀!

    捧着早秋的第一枚红叶,我走进了与先生共处的时光……

    1991年8月,全国中学生文联年会期间,在白云山的摩星岭上,我与先生有了最初的交往。在这之前,先生已给我们年会作过报告,还与大家合影留念,只是我没有单独拜访过他。

    那天,万里晴空,先生偕夫人与我们一道游览白云山。在摩星岭上,我终于有机会与他单独交流。

    “秦老,我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是您的忠实读者了!将近30年来,您先后出版的《花城》《艺海拾贝》《长河浪花集》《长街灯语》《语林采英》《和年轻人聊天》等,都成为我的案头书;在我的心目中,您一直是遥远的星辰,可望而不可即……秦老,今天,在这摩星岭上,我可算真的接触到您这颗文学巨星了!”先生连连摇着他那宽厚的大手,恳切地对我说:“谢谢你,谢谢你一直喜欢我的书,作家出版社将要再版我的《潮汐和船》,新书出来后,我要送你一本,作为纪念。”

    当先生翻开我的《签名题字纪念册》时,竟惊喜地握住我的手,连声说:“哦,你就是罗光奖!听大会秘书长特别谈到过你,全国科教十杰之一,不简单,不简单!”先生还特别侧了侧身子,向他的夫人、知名女作家紫风介绍:“这个年轻人,挺不简单的!……”那亲切的赞语,至今还常常回响在我的耳畔。

    当时,我正和教育界、文学界的一些师友,酝酿创办一份《教师文学》杂志。先生让我坐进他的面包车,认真地听我介绍创办刊物的构想,并不时提一些问题。先生表示,全国有一千万大中小学教师,其中爱好文学、能创作者甚多,办一份《教师文学》杂志,为他们开辟一块发表园地,是很有意义的。先生告诉我:上世纪40年代初期,他曾在漓江畔一所中学教过书。我趁势攀住这位“老同行”,请他担任本刊顾问,先生欣然应诺。

    先生诚恳的眼神,热情的态度,以及一口广东腔很浓的普通话,都让人倍感亲切。我又向先生和盘托出创办并主编《中学生读写报》的设想,先生表示支持,当即为之题词,并就“中学生应当加强读和写”等问题发表了精辟的见解,使我真正感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临别,先生再次为我题词:“在生活的海洋里畅游人生,采撷珍宝。——书赠罗光奖君”……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登上摩星岭,寻到与先生合影的地方,盈盈泪花中,叠映出先生儒雅、开朗的面容。先生,您留在摩星岭上的微笑,是我记忆中永远的珍宝!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