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割蔺草 |
赵淑萍/文 史凤凰/摄 “十日三市黄古林,花席双草白麻筋”,说的是曾经的黄古林草席集市交易的盛况。 白麻筋草席,以苎麻为经、蔺草为纬编成。宁波老话“东乡一株菜,西乡一根草”。菜,就是雪里蕻,可腌制咸齑,邱隘咸齑大名鼎鼎。草,就是蔺草,俗称席草,亦称虎须草、碧玉草,是野生的灯芯草经人工长期选育而成。 关于蔺草,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说是天上的仙女在织云锦时,无意掉落了一根绣花针,落在广德湖畔,长出一片丰茂的草地。隋唐时湖畔小村里一位姓蔺的农户,拔了野生的草精心培育,长成后织成草席,就叫蔺席。虽然,浩渺的广德湖在北宋时期被官员楼异给废了,只剩下一条狭长的水带(湖泊河),但蔺草一直种植下来,维系着这方土地上人们的生计。蔺草种植集中在古林、高桥、集士港等乡镇,即古广德湖湖盆一带,其中,古林是核心。 据《宝庆四明志》记载,早在西汉,浙东手编草席即“越席”与东北人参齐名。唐代已经成批生产,走出国门。南宋初,鄞西一带成为全国草席生产基地和贸易集散地,大量出口远销东南亚。清代,大大小小的席行星罗棋布。一直以来,“万家做席,百家卖席”是黄古林主要的生产形态。古林草席编织技艺入选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蔺草之乡”“中国草编基地”“中国凉席品牌之都”等荣誉不胜枚举。 蔺草草茎圆滑细长,粗细均匀,富有弹性、韧性,而且,还有一股清香,是极佳的天然绿色植物纤维。据《本草纲目》《本草从新》及《韩氏医通》等医书记述,蔺草根茎还可以入药,有利尿、止血、安眠等功效,用蔺草来编席是最合适也没有了。宁波上了年纪的人,应该都睡过蔺草席,柔滑、细腻、舒爽。而黄古林的白麻筋草席,从原材料到加工成草席,要经过拣草、漂草、浸草、刨麻头、打席筋等至少15道工序,每道工序皆出自人工。每根草都精挑细选,粗细适中,颜色均匀,从草头一直绿到草根,当地人称为“翠鸟草”。这样的草席,美观、紧密、平整、光滑,有“样花席”之美誉。 蔺草收割,是在小暑前后。每年的这个时候,就有割草客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拖家带口,甚至还带着襁褓中的孩子。他们起早贪黑,挥汗如雨。有时,大人们在劳作,孩子就乖巧地在空草地上顾自玩。那尚在襁褓中的孩子,被母亲背在肩上或被放在蔺草堆上。孩子枕着翠绿的草,睡得香甜。虽说生活艰辛,却不乏温馨和欢欣。这时,摄影家们纷纷去蔺草地拍摄。有的,还当起了志愿者,顺带为割草客送药送水。 宁波这一带还称草席为“滑子”,这源自宋代的“明州之战”。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金兀术率部南侵,高宗赵构仓皇逃往明州。时任浙东制置使的张俊,在高桥迎敌。他和杨沂中等从老百姓家征集草席,铺在路上。金兵的马一踏上草席,就打滑蹶倒。这一战,被称为“宋金首捷”。这个张俊,和另一位张浚老被混淆。张俊是武将,南宋初建时他抗金,后来见风使舵,迎合秦桧陷害岳飞,被铸为四座铁像之一,跪在岳飞坟前。另一位张浚,是文臣,官至丞相,而且一直是主战派。只是,我们现在的文章中,常有把张俊写作“张浚”的。 有一次在老年大学上地域文化课时,说到高桥之战,说到“滑子”,当我说到蔺草就是席草时,课堂里有了议论声。有学员说蔺草和席草是两回事,我有点疑惑。后来,一位老宁波解释,宁波的草席早在唐代就传到了日本,此后,蔺草编织品便逐渐广泛用于日本人的生活中。日本后来还从中国引入了蔺草草种,不断研究,优化培育,成功地在日本本土种植蔺草,并开始独立编织,“榻榻米”最为知名。20世纪70年代,古林镇从日本引进优良蔺草品种在当地种植。所以,有人把从日本引种的蔺草和原先本土的席草给区分开来。其实,是同一种类的两个品种。 如今,夏日的凉席种类很多,有草席、竹席、亚麻席、牛皮席、藤席等,蔺草席并不多见。但记忆中,蔺草席仍然是夏日的一轮淡绿、一股清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