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其洋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白剑宇教授,长期从事计算机与机械制造领域的教研工作,他还有一个身份:技术经纪人,就是在企业和学术界牵线搭桥,让企业找到能为自己解决技术难题的科研人员,为科研人员的才能和成果找到“适销对路”的企业。 一件商品的生命周期,大致经过生产、销售(流转)、使用三个环节,环环相连,缺一不可。日常商品,它的销售渠道、网络、场地、人员和模式,早已普遍化,供需双方不会为“找不到”对方而烦恼。科技成果则不一样,供需双方往往是你不知道我、我找寻不到你,像是中间有着一堵“隔离墙”。 企业千家万户,遇到的技术难题千奇百怪,技术需求五花八门。科研人员成千上万,研究领域各不相同,科研能力和成果各有神通。因为专业性较强,进入门槛较高,为科研成果找“买家”,根据企业需求找“卖家”,不像超市买卖日用品那样简单便捷。 这时候,就需要白剑宇教授那样的行家、专家,既能深入企业,充分了解企业的技术难点、堵点和痛点,又熟知“科技圈”“学术界”,知道哪家科研单位有啥“宝贝”,适于“卖”给哪家企业,哪个科研人员能为企业“对症下药”。过河需要桥,渡江需要船。有了这样的“桥”和“船”,就容易打通业界和学界的阻隔和障碍。 一边是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躺在实验室里、论文集里、专利库里“睡大觉”,转化难、转化率低,一边是企业谋求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却找不到适用的技术和科研指导。科技与产业之间存在“两张皮”现象,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像白剑宇教授这样的“架桥人”“摆渡者”。 在技术市场中,技术经纪人以促进成果转化为目的,为企业和技术团队牵线搭桥。企业、市场“郎有才(财)”,科研成果“女有貌”,有了技术经纪人这个“月老”牵线说媒,双方更容易“一见钟情”。这也是地方高校、地方科研院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责和便利所在。 近年来,宁波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载体不断增多,像白剑宇教授那样的技术经纪人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与宁波制造业对科技成果转化、技术难题破解的巨大需求相比,就竞争日趋激烈的产业变革形势而言,还有不小的缺口和不少的短板。 白剑宇教授从事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工作,已经成了他学术研究的自然延伸。希望有更完善的机制保障和制度激励,让更多技术经纪人能挺身而出、揭榜挂帅、大显身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