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社科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0月20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度融入阳明心学 全程落实立德树人

    

    

    

    邓凯

    

    结合王阳明心学来看,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的教学育人工作,包括重视立志的理想教育、知行合一的实践教育、友善明德的诚信教育,以及护持本心的良知教育。王阳明真正以其“言传”和“身教”,做到了“立德树人”,培养或深刻影响了大批国家栋梁、社会精英,更以其精神人格、传奇故事让无数民众崇敬。进入新时代,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的王阳明心学,将为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切合实际的指导意义。

    一、理想教育:心上用功,立有德之志

    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指导学生时,就以“立志”为第一教条,而且在《传习录》中有10余处专门谈到“立志”的问题。从学理上讲,阳明之所以重视立志,因为这是“在心上用功”,是确立自身主体性、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开始。正如“立”字形体表示“人站在地上”,人如果连站都站不起来,那就更谈不上继续走路、跑步了,“立志”也是同样的道理。阳明心学其实就在帮助每个人走好自己的“心路”,而“立志”是走好这第一步。

    王阳明不仅自己立志为圣,也鼓励他的学生“立必为圣人之志”。落实到心学修养功夫上,强调“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教育上当然应当鼓励学生“仰望星空”,拥有远大志向,但也要提醒注意“脚踏实地”。“立志”问题的关键是“在心上用功”:心系祖国大地和广大人民。王阳明用种树打比方来谈立志,可谓“立志树人”。结合“立德树人”来看,任何时代都离不开“有德之志”,人无德不立志,这是应当专一而坚定的地方。

    二、实践教育:知行合一,培养时代新人

    王阳明提出“事上磨炼”,广为人所称赞,是能够促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所需的各种人才,不论学习知识,还是增长才干,都离不开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

    王阳明从少年“五溺”到龙场悟道、建功江西等政治、军事实践中立不世之功,他的良知学说正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阳明心学也被称为实践哲学、力行哲学。王阳明的一生,是“知行合一”的一生,他所提出的“知行合一”命题,当可作为实践教育的指导思想。问题在于如何真正理解、有效落实“知行合一”。王阳明在世时,曾注意到其弟子、友人等对“知行合一”的理解纷纭,因此特意提醒大家要“识得我立言宗旨”,否则很容易误解、走偏。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是“知、行分作两件”,因此他讲“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以及“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等等,无非强调两者之不可分。“立德”要求在道德实践上知行合一,“树人”则涉及实践教育的更多领域,比如理论联系实际、专业服务社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重视劳动教育等。

    三、诚信教育:明诚相生,追求德才兼备

    “诚信”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中应具有基础性地位。《易经》中早就有“修辞立其诚”的说法,孔子又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王阳明也特别重视“诚信”相关的教育内容,他曾自述“近时与朋友论学,惟说‘立诚’二字”。只有自己做到立得一个“诚”字,才可取信于人,并做一个能够真正自信于心的人。

    落实“立德”二字,必定绕不开一个“诚”字。道德上不诚之人,将会变成自欺欺人的伪君子,更谈不上“立德”了。从阳明心学体系的形成过程来看,《大学》“诚意”、《中庸》“至诚”等有关“诚”的思想,都有助于阳明提出“立诚”与“明诚相生”重要论断,特别是“明诚相生”的命题,极大丰富了诚信教育的内涵。首先,王阳明认为“诚意”是《大学》最核心的一项功夫,是学问的紧要大头脑。“诚意”的意思,就是不要自欺,就像“恶恶臭、好好色”那样,发自真正的本心。其次,“立诚”要能慎独,在没有其他人监控的情况下,也能谨慎行为。那些在公众场合,做给别人看的所谓道德行为,只是一种“作秀”,更严重的还是“作伪”。再次,“明诚相生”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智慧而真诚的人,大真诚带来大智慧。借鉴阳明心学所开展的诚信教育,从“诚意”“立诚”到“明诚相生”,内涵深刻,层次清楚,不仅有助于培养真诚而非虚伪的道德,更能开启智慧,培养德才兼备的人。

    四、良知教育:深明大德,严守公私德

    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良知的内涵极为丰富,王阳明及其弟子、后学作了大量论述。孟子主张“性善论”,他最早提出“不虑而知者良知也”,而“良知”一词也经常被置于道德意义上讨论。因此,良知教育无疑是落实“立德”任务的应有之义。在“树人”方面,良知也可助其安身立命。

    通过良知教育,唤醒人心中道德直觉的力量,着实致其良知,在大德、公德、私德等领域,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王阳明指出“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在大是大非的问题、大得大失的利益面前,致良知才能避免大的错误。孟子有言“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阳明还强调“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在公德领域,良知可以争取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也因良知是“不虑而知”而直达人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良知教育在私德领域用处更大,王阳明提醒:“人虽不知而已所独知者,此正是吾心良知处。”实际上,私德领域缺乏外界监督、压力,也只有唤醒作为“独知”的良知,才可能真正“严私德”。

    (作者为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副教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